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品竹

(2018-12-11 23:09:11)
分类: 散文随笔
http://epaper.01ny.cn/http_wb/misc/1/2/2017-12/08/W12/res01_attpic_brief.jpg

翠竹如茶、如诗、如才女,如酒、如画、如雅士,如歌、如家、如咖啡。

前庭丹桂香,后院青竹翠。这就是我家。

乔迁新居。起初,并没有在意那片竹林的美妙。我来访竹,观赏竹林,与竹林对话,品这竹林的味道,慢慢地,才喜欢上了翠竹。

翠竹如茶、如诗、如才女,如酒、如画、如雅士,如歌、如家、如咖啡。

竹林,营造了鸟儿的乐园,摇曳成风儿的乐池,联想成亲情的伊甸园。

新雨初晴,临风飒飒,青翠欲滴的竹,如阳绿的翡翠亮丽晶莹,像一汪碧潭清澈灵动。那绿,瘦瘦的,闪着春光无限的明净。品竹,顿生一种养眼的惬意,使人心旷神怡。

风,无影。而有了风,翠竹便摇曳多姿,摇曳出万种风情的倩影。风吹,竹枝、竹叶,宛若拉出悦耳动听的丝弦乐章。傍晚,在竹林边散步,会听到“叽叽喳喳”的鸟鸣。清晨,鸟鸣会盘旋在竹林的上空。葱葱郁郁的竹林,一枝一叶总关情,你支持着我,我搀扶着你,像家人。

翠竹如茶。青翠的竹叶,可以是茶。乡亲们采来鲜嫩的竹叶,制成最廉价的茶叶,清火,解渴,养心。当“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时候,二婶儿会拎着陶罐把竹叶茶送到田间地头,去犒劳辛苦劳作的二叔。

翠竹如酒。竹叶青的酒,飘散着五谷香,飘散着丰收的喜悦,令人陶醉在“合家团圆”的幸福中。

竹笋。可以是美味佳肴的食材,也可以是锦绣文章的素材。小时候写作文,“如雨后春笋,茁壮成长”,是我们修饰作文最得意的词汇。“嘴尖皮厚腹中空”,在抨击那些华而不实之人的时候,我们也可以用竹笋来比喻。品竹,也是在品人生况味。

翠竹如歌。在那窄窄的田埂上,在那青青的竹林边,小牧童骑在老牛的背上,横一管竹笛,悠扬着一曲“田园牧歌”,悠扬出“牧童遥指杏花村”的诗情画意。

文人如竹。竹子做了毛笔的笔杆,那是笔直笔直的腰杆哦,宁折不弯。翠竹的精神,代表了文人的气节么?

竹之美妙,妙在平民居家的温馨。居家过日子,随处都能感受到竹的温馨。竹楼、竹席、竹篓、竹筐、竹篱、竹笠、竹筷、竹筛、竹筒、竹扫帚、竹椅、竹床、竹背笼、竹扁担、竹帘子……与家有关的竹子制品数不清。竹楼,搭起我们遮风避雨的家。爹,去打鱼的时候,会背起竹篓儿;娘,去薅菜的时候,会挎着竹筐儿;采蘑菇的小姑娘,背着竹编的小背笼,在雨过天晴的竹林里,唱着儿歌采蘑菇。一家人,围坐在瓜架下,一人一把竹椅儿,拿着竹筷儿叨扁食。爷爷握着竹扫帚,将庭院打扫得春光无限。奶奶摇晃着竹筛子,把年景筛得五谷丰登。

竹如才女,总是那么瘦削,潜藏着淡淡的哀愁。林黛玉的潇湘馆,月亮门的两旁,一边是青竹,一边是紫竹。翠竹,是才女的朋友;翠竹,熏染了才女的才情。李清照的“试问卷帘人,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掀开竹帘子,一阕词便千古传唱。竹影婆娑,笔下才思泉涌。

翠竹如诗。“斑竹一枝千滴泪。”我记得这句诗,是记得竹竿上面的泪痕。那种悲情,即便晴空万里,也高兴不起来。爱竹的陶渊明,他的茅屋的四周扎起竹子的篱笆,种植一簇簇菊花。他“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飘散着翠竹的芬和菊花的芳。

翠竹如雅士。爱竹,古有竹林七贤。七个爱竹的先贤,种着七亩竹园,写着七律诗词,吟着七音歌赋,绘着七彩画卷。

“高风亮节”。看着竹林,一个成语蹦出脑海。竹,高高挺起腰杆。风,飒飒。竹,一节一节向上,那绿也节节高。这是历代文人赋予竹的品格。在充满正能量的人心中,竹,保持高雅的风格和刚毅的气节。竹,张扬着“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傲岸气节。

苏轼爱竹,爱到了极致。他的《于措僧绿筠轩》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在苏轼的感受里,竹的香,比肉更妙,竹的味道,比肉更美。居所有竹,便远离了俗气,陡增了高雅。郑板桥的《竹》诗云:“一节扶一节,青枝托绿叶。我知不生花,免撩蜂与蝶。”爱翠竹,是文人雅士的最爱,也是他们人格的化身。那竹叶,一撇、一捺,组成“人”字,人品的人字。那竹叶,一个人字,一个站立的一字,组成“个”字,挺拔腰杆的个性。

青松,翠竹,红梅。松竹梅,为“岁寒三友”。“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在白雪皑皑的世界,万木肃杀,而青松郁郁葱葱,竹子青青翠翠,梅花火火红红。如此,寒冬,不再寒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香蒲
后一篇:拥花入梦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