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座山,那些人
(2018-08-26 19:58:26)分类: 散文随笔 |
在我老家,有一条小得不起眼的山脉,叫龙泉山脉。说它小得不起眼,是因为它的海拔并不高,也不长,主峰海拔只有1051米,整个山脉全长200千米。即使是在市一级的地图上,也看不到它的影子、找不到它的名字。但它却很有名,是岷江与沱江两大水系的分水岭,也是成都平原与盆中丘陵的自然分界线。北起安县,经绵阳、德阳、中江、广汉、金堂、龙泉驿、双流、简阳、仁寿,南达乐山市止。山脉宽10千米,整个山脉狭窄而细长。在四川盆地内部形成一条高高的、狭长地隆起,其西面是成都平原,东面是川中丘陵。
在我老家的那一段,是成都著名的踏青胜地和林木瓜果之乡。山上盛产水蜜桃、梨、苹果、枇杷、葡萄等400多种瓜果。每年春天,桃花、梨花盛开时,远远近近的游客纷至沓来,络绎不绝。我们小时候,各家各户都很穷,没有钱让我们到更远一些的地方去旅游,每年的春游,老师都会带我们到龙泉山脉。我要说的,就是对这条山脉中一座叫云顶山的和一座叫金子山的记忆。
在我们老家,不把平原叫作平原,而是叫作坝子。我的家并不在山上,是在坝子里,但是离山很近。那时,我放学回家,搬来一高一矮的两只凳子,坐在家门前写作业,抬头就能看见金子山。云顶山和金子山相隔得很近,都在龙泉山脉中段。只是,云顶山并没在云的上面,金子山也不出金子。
初中毕业那一年,几个同学约好,去爬了一回云顶山。我的同学中以唐姓的居多,细论起来,多是侄子辈、孙子辈的,甚至还有曾孙辈的。但因为我们那时年龄都差不多,彼此之间并没有高低尊卑之分。那一回,就是我们几个唐姓同学一起约着要去爬云顶山的,当然,也有别的姓的几个同学与我们一道。也就是在那一回,我才亲身感受了这座山的灵秀与壮美。这座海拔982米的山,在我们老家,那已经是很高很高的了,更何况它山势挺拔,峭壁入云,如刀削斧砍,环绕数里。那次我们去的时候,其中有一位杨姓同学,提前翻阅了许多资料,一些关于云顶山的知识,也是他向我们介绍的。
云顶山上有一座石城,所以这座山又名“石城山”。据说,这座石城原为南宋名将余芥于公元1243年为抵抗蒙古族军队而建的防御城堡。石城雄踞云顶山山顶,南北长2300米,东西宽2100米,周长约7200米,基本上就是一座四四方方的石城堡,总面积1.5平方千米。石城四周建有八座城门,且都筑于悬崖陡峭之处。石城绝大部分都是依山而建,山壁为城垣,中断处用石条砌成城墙。城墙上设有城堞和炮台,城内开凿有水井18口,水池32个,整个石城易守难攻。古时人们作战,靠的是弓马刀箭,而宋时,已经有了为数不多的土炮。这些装备,加上坚固的石城与天险,蒙古族军队要想攻城略地,其难度可想而知。云顶石城也因此而与合川钓鱼城、南充青居城、苍溪大获城、万县天生城等被蒙古族军队称为“川中八柱”。南宋军民在云顶石城戍守15年,但蒙古军也有他们的办法,他们将整个石城团团围住,守城将士因长时间缺粮,最终被攻破。元朝建立后,川内多处石城都已被拆毁,但云顶山的这座石城却受到民间千方百计的保护,因而被完整保留下来。北城二门、长宁门雄姿不减,其他几座城门,虽然已经没有了当年的雄姿,但后宰门、端午门、南城门、小东门还有遗址可寻。而在更早的三国时期,这里就已经成为兵家必争之地,传说诸葛亮曾在此屯兵守隘。至今,山上还留有赵云的洗马池。
小时候,我最怕去亲戚家,因为他们都在金子山上。常言道,进山最爱山常青,行路最恨路不平。那些崎岖不平的山路是我最头疼的。他们是在解放初才从我们现在所在的院子搬到山上去的。那时是政策使然,去占所谓的地主的地产,然后就定居在了山上。如果有什么大事,或者谁过生日,婚丧嫁娶,我们还是会相互走动的。父亲有一门手艺,常常不在家,大多数时候,都是由母亲带着我到这些亲戚家去。去过几次之后,对山里这些亲戚的认识就增多。在我看来,这些亲戚从骨子里体现出一种善良、诚实、守信,自信而不自大;乐观、大方,热情、好客,尊老爱幼,注重亲情,而且坦率。他们虽然并不那么温文尔雅,但却往往能与我们谈笑风生。
有一回,四堂叔喊着我的小名说:“我们山上路太窄了,实在太难爬了,不如,我们再搬回坝子里,好不好?”我当时也不知道怎么说,就问:“那你搬回坝子里,住哪里呢?”四堂叔说:“就住你的屋。”我说:“我家都没粮食吃,都吃了好长时间的野菜了。”他听完哈哈大笑,说:“莫怕我把你家吃穷了嘛,我去了也是会干活的呢。再说,我也会从山上带粮食去。”那一回,我们下山的时候,四堂婶硬是强逼似的让我母亲背了好大一框小麦回家。而且,在平常的一些时候,他们也会背一些粮食或者山里的苹果、梨、桃子、枇杷或者南瓜、黄瓜、豇豆之类的蔬菜瓜果送给我家。
还有一回,正是山花烂漫的时节,我幺叔公过生日。我们到了他家,他一个与我同年的孙子(比我大一个多月)对我说:“莫回去了,就在我们山上,看桃花、梨花,等桃子熟了,梨子熟了,我天天摘桃子,摘梨子给你吃,好不好?”我说:“我不,我要回去读书呢。”听完以后,他那眼神我至今难忘,他说:“你们坝子里好安逸哟,可以读书,我们这里没有学校,有的学校太远了,我们去不成,人家不收我们这里的学生。”这位比我稍大一点的哥哥,因为没有上过学,一辈子也没走出过大山。
如今,这座山里已经有了学校,山路也修得宽阔平顺多了。好几次回老家,我都到山上去。去看那里的亲戚,去感受童年时的那份无忧无虑。大概是前年吧,因为去后正赶上了雨天,我还在那里住了一夜。想想自己这些年来在城市里打拼,心中积下了多少无可奈何。那一夜,我和没上过学的哥哥说了很久很久的话。他说,其实人生真的很公平,你在外打拼这么多年,错过了多少好风景。而我一直没走出过这座山,但是我得到了这座山给我的最好的风景。他还劝我说,不要对自己要求太多,只要你在自己的闯荡中尽了全力,也就算对得起自己了,不要报怨你没有得到。人心有时比天高,你不是对我说过,天外面还有天呢。
他走后,我久久难以入眠,真没想到,他一天学也没上过,却说得出这么深刻的话来。屋外雨声尽管使整座山都不再宁静,但山雨洗刷了尘埃,也涤净了我心头的哀怨。
我再斟一杯清茶,恍若斟满了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