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赏艺术,发现山水画中的留白,深不可测,韵味无穷——是云?是水?是雾?还是隐匿于云水雾中的其他?此处的留白,显示着笔墨的功力,艺术的含蓄,意境的深邃和美学的追求。
书法是“白纸黑字”的艺术。仅凭黑白两种单色,足以美妙绝伦,其诀窍在于疏密有致,疏,就是留白。疏可走马,密不透风,共同寻味虚实相生的造诣。此处,正是那空灵透明的“白”,衬托出“黑”的美好。
文学的留白,更是于无声处闻惊雷,细微之处见精神。笔止而意未尽,绝妙的意境,总是以无胜有,以微知著的。一句佳话,可以启迪心灵智慧,一篇美文,能够影响人的一生。而这些,往往是连作家们自己都始料未及的。
留白,何尝又不是人生艺术。人,活着就得与他人共处。在共处的时空里,彼此的留白十分必要。长幼有序,职位有别,男女有异,但无论谁,人格都是平等的,所留之白,即意味着开阔胸襟,尊重人格,宽以待人。
有无留白,效果大不一样。比如教师上课,那种填鸭似的“满堂灌”教学,总不如给学生留有宽松的空间,启发学生主动地消化知识,举一反三,开发潜能。某校举行观摩教学,有位老师讲述“铁杵磨绣针,功到自然成”的典故,特意留出时间,引导学生各抒己见,从不同视角看待事物。有的学生从效率观考虑:如果换个方法,先把铁杵砸碎,然后用小铁块来磨,就会又快又多地磨成绣花针,事半功倍,不是更好吗?又有的学生从价值观出发:一只铁杵值多少钱,一根针又值多少钱?这样的不惜代价,值得吗?授课教师赞赏学生们的标新立异,参加观摩教学的老师们,也都认为如此授课,真正体现了“教学相长”。
常言“善待别人,也就善待了自己”。留白是在给人留有余地的同时,给己留出余地。有位男士的婚恋屡屡失败,离婚的理由都是感情破裂。探究破裂的起因,第一次离婚,是他发现妻子仍珍藏初恋情人求爱的信函。离婚之后再娶,他又发现这位妻子不忘故人,常年无一漏缺地去为前夫上坟祭扫。他为此十分懊恼,无法容忍!索性离婚单过。日后他虽多方寻偶,力图重建家庭,但相识的女子只要是了解他的狭隘,皆是避之不及。生活给他的教训就是:即使是夫妻之间的相处,也不可缺失留白。
人生打拼,劳逸有度。奋斗间隙的休整,便是留白。故友吴汝煜是师大著名教授,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年仅49岁。临终前,我去探望,原本就瘦弱的他,病重后更显清瘦了。他不无遗憾地告诉我,一部新著正在排印,只怕是等不及看到了;还有一个选题,尚未完稿就被列入出版计划,却已无力完成。负荷有极限,多添一根稻草,就能压垮一头壮牛。生命的透支,铸成了英年早逝;不然,他的人生硕果该是怎样的精彩啊?
美好的留白,与其说是一种艺术,不如说是一种境界。梅兰芳的“蓄须明志”,便是个范例。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家居敌占区,身陷逆境。这位终生从艺的京剧大师,便毅然留起胡须退出舞台,闭门谢客,过起隐居的日子。他不惧威胁逼迫,拒绝为敌伪演出,直到抗战胜利,才剔除胡须重返舞台,献艺至终。梅兰芳艺术生涯中的这段留白,如此精彩,无逊于其舞台艺术的卓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