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三不可”
(2018-05-14 07:22:16)分类: 读书 |
|
|||
出门在外,常被人喊做“作家”、“教授”之类,对这些称呼,我并没有太多兴趣,鄙人真正在意的称呼是:读书人。 说自己是“读书人”,决无附庸风雅的意思。我20世纪80年代全日制本科大学毕业,在供职的这所大学里,当然是低学历,但知识分子肯定算得上,而在中国,读书人往往是知识分子的代称。第二,也是更重要的,是我每天都在读书,短则一两个小时,长则四五个小时,从来没有厌倦的时候。我十天不上街,一个月不看电视,一年不上卡拉OK,一辈子不吸烟喝烟,没有任何不适,但假若有一日不读书,我内心就会生出一种深深的惶恐。说句也许不那么谦虚的话,自从18岁那年走进大学,这三十多年,我的生命就是用文字泡着的。 早年读书有些感性,什么书只要看上了立即买来,因此也曾读了一些虽然不至于对生命有害但也没有太多益处的书籍。上世纪90年代后,我读书的眼光大大提高了,所读的书绝大多数是精品,对阅读也就有了些个人的心得。 在我看来,一个合格的读书人必须对一些东西有所提防。 其一,不可老抱着求知的心态。读书必须开阔视野,这是谁都知道的。但如果你只抱着求知的心态,书上说什么,你就记什么、信什么,时间长了,你的脑子也就成了一台机械的信息存储器。真正高明的读书应该是:我们一方面努力学习以往没有见到或者见到了不曾留心的东西,另一方面一定要思考书上说得对不对,对某种事物的理解可不可以有别的角度。时刻带着脑子读书,所读的书才能成为你学养的一部分,才能为你从事某种工作打下良好的知识基础。 其二,不可“孤军奋进”。常听人说:读书要专。比如你写诗,就应该认真研究别人如何营造意境;你写散文,就应该好好揣摩别人怎样表达情感和思想;你写小说,就要花工夫学习别人如何编织情节、设计人物。这句话,其实只对了一半。当一个人搞创作、做科研的基本技艺都缺乏的时候,读书选准一个方向自然是对的,但当你的创新能力发展到一定水平,你更应该关注的是相邻的一些知识。比如从事文学,你在阅读文学书的同时,就要读些历史、文化、哲学、美学之类的书籍,也要对自然科学懂一点皮毛。知识的分工是相对的,其联系却是绝对的,不注重知识的联系,阅读时不懂得触类旁通,一个人很难取得大的成就。 其三,不可过分在乎即时的“获得”。人是一种趋利的动物,要做到阅读的完全无功利很难。但我们一定要避免简单地用功利目的丈量读书行为的做法。我们必须知道有些书是为“术”服务的,有些书是为“道”服务的,有些书是有益于当前的,有些书是有益于长远的。读书摆脱了即时的得失之虑,我们才能读出大境界。 就像开汽车一样,阅读同样需要一个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