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识得几清明
(2018-04-21 21:13:13)分类: 散文随笔 |
|
|||
四月,杏花开罢,桃花开罢,人家的墙头,骑着一枝子雪,梨花,开满了家园和天涯。太阳到达黄经15度,人间得清明。
“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此处“显”,真是一字出,百意全。明媚之中,无数面目模糊的事物,都清晰了:色彩,温度,甚至棱角,长冬酷寒里漫散失去的活力,自行回笼,慢慢聚合。 油菜花铺一地金,又美又野,大山的肌理,凸显出来了。上头是蓝,下头是黄,是青,是苍灰。纯粹的蓝,与不纯粹的五色之间,春意荡漾,流荡一段风吟鸟喧。 宽落落的梨阴下,浣花微雨,把脚步慢慢踱过去,花也飘飘,衣也飘飘,人像白霞里漂浮的一朵云。 踏青去吧。褪掉紧箍的冬衣,春风里,人人都能羽化成仙子。是的,踏青,这个词,最有清明气息了,澹泊微凉,有色有味。 你看,就是没有落花,也是美的。田野,早在你来之前,以绿做针,绣遍角角落落,一直铺向远处天边。绿染鞋子,香染心。你可以脱了鞋子、裸足踩绿,去感受一下脚底下地气的上升、鼓噪的绿意。“踏花归来马蹄香”,这时,香的是你的“蹄”。 这是清明印象里,最轻快的一折了。“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般惬意,是孔子人生理想的一部分。此时,风如水纹,草若绒毡,薄俏春衫,沐风而鼓动,踏着新绿来到田野,饮酒弹琴,翩然起舞,然后唱着歌归来,真是美好的春日休闲啊。 清明印象里,有一个戏点,折柳、戴柳,很多地方有这个习俗。传说戴柳之风,起源于春秋,为纪念一个人,这个人叫介子推,是晋公子重耳的谋士。晋公子遭受父兄迫害,逃难在荒山野岭,饿得气息奄奄时,介子推割腿上的肉做汤,帮主君渡过了难关。当重耳夺取王权要封赐介子推时,他却认为自己做的是分内之事,拒不接受。于是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晋文公以放火烧山的方式,想逼他出山。大火烧了三天三夜,不见介子推踪迹,搜山时才发现介子推已被烧死在一棵柳树下。晋文公很是悲痛,下令这一日禁火,戴柳,吃冷饭,以此纪念这位不贪权位、不图回报的义士。这本是寒食节的来历;但在传承演变中,寒食与清明逐渐合拢,寒食节的祭扫、踏青、戴柳、插柳、放风筝也变成了清明节的习俗。 碧柳,戴于头,微凉,清新,也颇风雅。田野上,常见女孩子以柳枝做环,间插几支野花,香馥馥,凉沁沁,又美又有风味。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梨花笑涡,游子笙歌,鸟喧杨柳,清明中的万物,都让人欢喜。 当然,清明也肃穆,清明节,少不了一个主题:上坟、扫墓。献几支花,培几锨土,我们去为故去的先人扫墓,也去为有益于百姓的先烈扫墓。 有人说,当人生陷入迷茫,就去医院走一走;那个集合了大部分人世苦痛的地方,像来苏水和清凉散,能杀毒去火,让心重归安宁;而我觉得,去家族坟茔扫扫墓,培培土,温暖的阳光下,先人的希望和托付会从横七竖八的尘事中再次浮现;去前贤先烈的墓碑前,指碑读读,从前辈生前事迹中,能悟到更有分量的人生哲理。 因为此时,我们会自然而然参悟一下人之生死:人生天地间,有来处,有去处;把握生的“清”,才能做到死的“明”。生死都在“清明”之间,便“死”也不死了。那点心魄精神已然成为路边杨柳、陌上春色、野外广场的秋千、风筝。它是一种浩然之气,流转在天地之间。 对于生者而言,弄清来处去处,心境眼光必定澄明。不浊为清,不迷为明,不浊不迷,谓之清明。清明人生,往往能抓牢生命的根本,获得高质量的人生。 这么说来,清明,更像是一个警醒,一次出发;像种子睡醒,万物花开,开始了新一轮生命旅程。 由清明演绎的人生故事,会氤氲一层温润之气吧,有鲜亮之美。这一世,横的是悲喜,纵的是春秋;横的是春秋,纵的是求索,是打拼。春秋、悲喜,都是寻常,而不寻常的人生总脱不了两个字:清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