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八大山人

(2018-04-04 16:46:09)
分类: 知识窗

    或有人问:竹林七贤是七个人,八大山人是几个人呢?答曰:一个人。

  这一个人,名朱耷。为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宁献王朱权的九世孙。其祖父朱多炡是一位诗人兼画家,山水画风多宗法二米。父亲朱谋觐,擅长山水花鸟,名噪江右。朱耷从小受到艺术陶冶,年少不虚妄,聪明好学的他八岁时便能作诗,十一岁能画青山绿水兼能悬腕写米家小楷。

  朱耷19岁时,明朝灭亡。时在崇祯十七年。罹难不久,父亡,内心极度忧郁、悲愤。23岁时,妻子亡故,便奉母带弟“出家”,至奉新县耕香寺,剃发为僧,改名雪个。24岁时,更号个山和个山驴。28岁时,在耕庵老人处受戒称宗师,住山讲经,随从学法的一百多人。在这里,毕竟不同于瓦尔登湖边,思考和关心的问题,自然也是不同的。其后,一度带着母亲和弟弟住在南昌附近。此时他生活清贫,蓬头垢面,徜徉于此。虽喜饮酒,但动辄酒醉。醉时,大笔挥毫,一挥十多幅,山僧、贫士、屠夫、孤儿,向其索画,有求必应,慷慨相赠。

  一介书生,能期待怎样的霹雳手段?

  36岁时,想“觅一个自在场头”,找到南昌城郊十五里处的天宁观。改建后,更名为“青云圃”。“青云”二字取自道家神话“吕纯阳驾青云来降”。嘉庆二十年,状元戴均元将“圃”改为“谱”。朱耷苦心孤诣经营这所道院二十多年,后世因之认其为青云谱的开山祖师,并建立了“正开山祖道朗号良月文号八大山人朱真人”功德堂的牌位。

  朱耷前后13年的佛教徒生涯,使之有了清初画坛“四僧”之一的称谓。现今看来,他那亦僧亦道的生活,虽也是借宗教信仰以避世,主要还在于为了逃避清朝对明朝宗室的政治迫害。53岁时,受临川县令胡亦堂延请,随其僧长饶宇朴等到临川官舍作客年余。这使他十分苦恼郁愤,遂佯为疯癫,撕裂僧服,独自走回南昌。这点与身世背景相近、同为大画家的石涛有大区别。一年多后,他又回到青云谱,并在此度过“花甲华诞”。62岁时,不再做住持。

  请注意朱耷二字与八大山人四字的关联,八比朱少了个牛,大比耷少了个耳,牛耳在古代指有权力的人,把牛耳去掉,权力就消失了,从而成了亡命之徒。恰似一生的境况。

  60岁时,始以“八大山人”署名题诗作画,然而在署款时,常把“八大山人”四字连缀,一望而入心,仿佛“哭之”“笑之”字样。此所为,无非寄托哭笑不得的痛苦心情。其弟朱道明,字秋月,也是一位画家,风格与乃兄相近,且宜粗犷豪放。道明书画署名牛石慧,此三个字草书连写,像极“生不拜君”四字。这也是委婉表达对清王朝誓不屈服心情的春秋笔法。若把他俩兄弟署名的开头一字合一,“牛”“八”二字,又合回了祖姓,可谓用心良苦。

  花鸟之外,八大山人还善画山水。

  他的画,笔情恣纵,不构成法,苍劲圆秀,逸气横生,章法不求完整而得完整。一花一鸟,不是盘算多少、大小,而是着眼于布置上的地位与气势。他有三者取胜法,即是否用得适时,用得出奇,用得巧妙。若在绘画布局上发现有不足之处时,会用款书补其意。

  他擅用干擦,极其滋润明洁。在画面上,同是“奔放”“滋润”,皆与人不同。其花鸟画风,可分为三个时期。50岁以前为僧时,属早期,多绘蔬果、花卉、松梅一类题材。画面精细工致,劲挺有力。其后15年为中期,画风渐变,喜绘鱼、鸟、草虫、动物,形象略夸张,用笔挺劲刻削,动物和鸟的嘴、眼多呈方形,面作卵形,上大下小,岌岌可危,禽鸟多栖一足,悬一足。65岁以后为晚期,艺术至成熟。笔势变为朴茂雄伟,造型极为夸张,在构图、笔墨上也更加简略。鱼、鸟之眼一圈一点,眼珠顶着眼圈,非日常所见之眼,眼珠子都能转动,却一幅“白眼向天”的神情。好似画家就在面前,有人强与之交谈,本自应付,话不投机,便从他眼中瞥过一道不屑的精光。这就使这些鸟儿显得如此倔强,即使落墨不多,也可见其振羽,使人有不可一触、触之即飞的感觉。有些禽鸟拳足缩颈,一副既受欺又不屈的情态。深层次里,这是由于他那特殊的身世和所处的时代背景,使其画作不能像他人那样直抒胸臆,而是通过晦涩难解的题画诗和一种怪异的变形来表现。这样,他笔下的山石就显得很奇异,浑浑圆圆,上大下小,头重脚轻,随意摆放,全不管是否站立稳当。且再看那些树,老干枯枝,仅仅几个杈椰,几片树叶,桀骜不是世间物。这些元素构成的风景,山是光秃秃的,树是东倒西歪的,一派荒凉,果真有此处,岂是安居之所呢?

  而这一切,却无疑是画家自己人生和内心的写照,即“愤慨悲歌,忧愤于世,寄情于笔墨”。他在题黄公望山水诗中写道:“郭家皴法云头小,董老麻皮树上多。想见时人解图画,一峰还与宋山河。”表现出了强烈的民族意识。他有一首题画诗说:“墨点无多泪点多,山河仍是旧山河。横流乱世杈椰树,留得文林细揣摩。”仅第一句,夫子自道,便言简意赅地说出了自己绘画的艺术特色,以及所寄寓的思想情感,只有沿着他所提示的这条线索,我们才能真正地理解和欣赏这位画家的伟大艺术作品。

  在“横流乱世杈椰树,留得文林细揣摩”之际,又“想见时人解图画”,可以看出,他是很希望人们能够理解他的画中之意的。因此,总有细心者,能从他的画意和字里字间有所发现。他有一个画押,很长时间里,人们因其形状而称之为龟形画押。后来才看出,原来是由“三月十九日”几个字变形组成。这恰好是明末崇祯帝自杀的日子,明朝由此灭亡,以此表达出了对亡国的纪念。

  诗书画印是中国画特有的,含有四种优秀文化综合在一起的表现形式。他亦能诗,书法精妙,所以他的画即使画面著笔寥寥,有了题诗,意境就充足了,一举使人感到小而不少,这纯是艺术上的巧妙。但八大山人的诗文因其古怪幽涩的格调而充满了神秘性和讽刺性,向来为人费解。

  总的来说,57岁以前,他所有书画作品上的题画诗文,总体特征和倾向是借书画抒发自己的遗民思想、人品气节。为免于直白,往往将禅家偈语和历史典故杂糅其中,致使诗文隐晦曲涩。在其《梅花图册》中有《题折枝梅》一首:“三十年来处士家,酒旗风里一枝抖。断桥荒藓无人间,颜色于今似杏花。”这首诗,却好懂,轻易能读出其人品和气节。57岁还俗后,他的诗文风格则呈现出以“无惧为胜”,大胆超越前人和自我的面貌。这一时期有许多真知灼见的诗文涌现,在《书法山水册》的题识中,就有了“画法兼之书法”之论,而“书法兼之画法”的明确提出,则是前无古人的。

  八大山人得寿81岁。殁后,葬于新建县中庄。一说葬于南昌城郊英家山,但后来迁墓时,仅见一些朽木铁钉,未见骸骨,应是其衣冠冢。牛石慧之墓,则在青云谱南将军岭,后来迁葬时,内有骨灰一罐,今在青云谱内吐珠山。八大山人墓葬确在何处,已难查考了。那年到南昌,缘此,我顿然打消了拜谒其墓的念头。却感身在南昌,已有了与八大山人错身而过的机缘。

  八大山人的画在当时影响并不大,传其法者仅牛石慧和万个等人,但对后世绘画影响却是深远的。他的大写意不同于徐渭,徐渭奔放而能放,他则严整而能放。清代中期的“扬州八怪”,晚期的“海派”,以及现代的齐白石、张大千、潘天寿、李苦禅等巨匠,莫不受其熏陶。齐白石曾心悦诚服地说:“青藤雪个远凡胎,缶老衰年别有才。我欲九泉为走狗,三家门下转轮来。”能自称走狗,可见其虔敬程度已近无以复加。

  念几遍上面几位大家的名号,我似乎看到了八大山人脸上有了神秘的笑容。谁说知交几零落?亦不须长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雨上清明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