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的“怀才不遇”
(2018-03-28 18:14:20)分类: 散文随笔 |
据说《聊斋志异》的作者就是因为屡考状元不中,不得不写鬼怪小说。但即使是鬼怪小说给他带来惊天的盛誉,他心里却总为考官落榜而不是个滋味儿。
我个人的感觉,大诗人李白就是如此。一身的文学才气却不安分创作,千里迢迢从偏远的家乡奔往京城,就是要做官,要荣华富贵。为此他托人走后门,并抓住机遇,一下子得到皇帝的赏识,在皇宫里显示出超人的身价。但毕竟是情感大于理智的文人,得到荣耀后就飘飘然不知所以,得罪官场显贵,最终被逐出体制。悲愤心态,诗才大涌,竟成为名传千古的大诗人。问题是,在李白的心灵深处是怎样一种“怀才不遇”呢?“天生我才必有用”,是什么样的用呢?……我不敢深说,但终日豪饮其实就是酗酒,最终生命因酒而过早逝去,难道不是心中一直燃烧着“怀才不遇”的愤懑吗?
然而,在我心中,李白的一生真正是“怀才有遇”,而且真正是有了“大遇”。倘若他一直在皇宫里潇洒,会创作出万人吟唱的诗歌吗?会在人们心中留下神仙般飘逸的身姿吗?这就像法国大作家巴尔扎克,一生的理想追求是经商,他认定自己会是能赚钱的大商业家,可是只要经商就赔得一塌糊涂,不得不躲在屋子里写书挣稿费还债。正是为了还债而发了疯般地创作,最后成就了一个伟大的作家。
从古至今,当官的有荣誉的光环,例如科长、处长、局长、部长……经商也有经济实惠的台阶:经理、总经理、董事长、银行行长乃至财团总裁……搞科学的最终还可以享受院士的光彩。可是却没有文人的荣誉柱,于是当今文人还是得追求文学以外的荣誉,那只有两条路,一条是当官,一条是发财。否则就终生郁闷,“怀才不遇”。
也许你会反诘:不是文人有主席副主席或什么委员的荣称吗?但你如果真干上了作家这一行,你就会明白,所谓的主席副主席,与真正的官位相比,是多么的寒碜。幸好上级领导理解作家们的苦恼,给了一些温柔的“土政策”,也就是主席相当于什么级别,副主席相当于什么级别,这才使一些文人面子上有些光彩。但是,当我看到我相当敬仰的一个作家,呕心沥血地写了那么多作品,获得了那么多的盛誉,却时时刻刻地在“怀才不遇”中煎熬,心下不仅吃惊,而且有些酸楚。也许我们千百年的科举制度已深入文人的骨髓了,其基因还在一代一代地起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