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睁开眼,发觉窗外比往日亮些,不觉心中一动。披衣起身来到窗前看,果不其然,这雪“千呼万唤始出来”。
这姗姗来迟的雪,不知是何时来的。雪落无声,我曾经写过,冬日晚来的雪,如蹑手蹑脚的猫,踏过瓦上霜。此时,只见雪留下的踪迹,是薄薄的一层,或许是因了风的作用,呈现鱼鳞般的模样,在晕黄的路灯下,阐释异样的静谧。
下雪时是暖的。这时辰,树木和建筑物肃穆,天色是黎明前的瓦灰暗,远处的灯火稀疏,路上车辆行人稀少,天空没有飞鸟扑翅飞过,耳畔没有雀儿啁啾,一切都是冬日的静。让人喜的是,竟然没有往日早晨的逼人沁凉。
“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梅俗了人。”有雪来,自然会想起梅的身影。
“雪里常插梅花醉”。时值腊月,没有看到梅花来,看到的却是蜡梅。梅花的娉婷身影,约两个月后才能惊鸿一现。此刻,她在等待邀约的门票。
这个冬日,首次看到蜡梅,是在阳光下。这个暖且少雪的冬日,让人少了诸多奢望,比如踏雪寻梅。那日,穿过一条小巷,不经意间,却看见一株蜡梅,娉娉婷婷,伫立在巷子一角。她旁逸斜出的虬枝,删繁就简,夏日的青涩褪尽,无冗叶可辞枝,简约而清美,枯瘦之中,尽显凛然逼人的风骨。没有雪来,她却兀自喜庆热闹着,笑开了满树的花朵,星星点点,高高低低,串串簇簇。那花朵儿身影纤弱,玲珑可爱,像刚出阁的少女,羞羞答答,微启朱唇,朵朵含蓄。其色金黄似蜡,花瓣儿薄薄,却光滑透亮、细腻如丝,集结起来,却有了气势,满枝都是她浅笑盈盈的眸子,掩饰不住内心澎湃的激情。
一阵微寒的风吹过,送来幽幽暗香,颇有几分清冽之气。当时,在淡淡的阳光下就想,假如有雪陪伴,这蜡梅的姿色,会更添几分的。
世人多以为,蜡梅是标准梅家子弟,其实不然。蜡梅虽然名曰“梅”,却与梅花属于不同家族。蜡梅属蜡梅科落叶灌木,枝丛生,小枝多直立生长;梅花则为蔷薇科乔木,有主干,常具枝刺。蜡梅因其花蜡黄色,芳香,花瓣有光泽,似蜡质,故得名。因花形似梅,且在农历腊月开放,又名腊梅。
蜡梅之名,据传与苏东坡有关。这个“无药可救的乐天派”喜美食,也爱拈花惹草。他在《次履常蜡梅韵》中说:“天工点酥作梅花,此有蜡梅禅老家。”或正因此,元朝诗人方回在《瀛奎律髓》中言之凿凿,“蜡梅”之名是北宋开封人所起,因苏东坡、黄庭坚等元公式年间最早使用而流传。对此,范成大十分赞同:“蜡梅本非梅类,以其与梅同时,香又相近,色酷似蜜脾,故名蜡梅。”在《本草纲目》中,李时珍说得更清楚:“此物非梅类,因与梅同时,而香又相近,色似蜜蜡,故得此名。”
看肤表,蜡梅与梅花有差异,蜡梅枝干灰白色,梅花枝干黝黑。
观花色,蜡梅与梅花不一般。梅花艳丽多姿,白、粉、深红、紫红等,让人目不暇接,罕见黄色。“曾与诗翁定花品,一丘一壑过姚黄”“闻君寺后野梅发,香蜜染成宫样黄”“天然金蕊弄群英,谁信鹅黄染得成”“蜜蜂底物是生涯,花作糇粮蜡作家。岁晚略无花可采,却将香蜡吐成花”……腊梅以蜡黄色为主,或纯黄色、淡黄色、金黄色,或墨黄色、紫黄色、黄白色,或银白色、雪白色、淡白色,不一而足。
闻花香,多数梅花无香味,而多数蜡梅香气袭人。“少熔蜡泪装应似,多热龙涎臭不如”“一花香千里,更值满枝开”“谁遗一格香最胜,故应有容问何如”……对于蜡梅之香,古今文人骚客,从不吝惜笔墨。“玉质紫金衣,香雪随风荡”,在这数九隆冬,她羞涩的骨朵、欲放的苞蕾、灿烂的花冠、沁心的香味,让人心中不啻沐浴春风,荡起暖暖的涟漪。难怪,李笠翁会在《闲情偶寄》中说,蜡梅与玫瑰为异姓兄弟,因其“气味相孚,皆造浓艳之极致,殆不留余地待人者矣”。
由此来看,“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林逋这句诗,人常道将梅花的姿容、神韵描绘得淋漓尽致,却是对所有的蜡梅说的。
蜡梅的品种,植物学家有以下分类:素心蜡梅、磬口蜡梅、金钟蜡梅、小花蜡梅、狗牙蜡梅。素心蜡梅名贵,椭圆形的花瓣较大,背面纯黄,外轮花色淡黄,芯洁白,有浓红紫色条纹与边缘,香味浓郁,又称“荷花蜡梅”;磬口蜡梅,形状似古代乐器磬,花瓣较圆,色深黄,芯紫红,光艳悦目,含香樟之气,又称“檀香梅”,木质坚实,据说剥下其树皮浸水磨墨,光彩焕发,可作书画之用;金钟蜡梅,花大黄色,形似金钟,香气较浓;小花蜡梅,顾名思义,花形较小,不到一厘米,外轮花瓣黄白色,内轮花瓣紫条纹,香气浓;狗牙蜡梅,花瓣尖而窄长,外轮花瓣淡黄色,内轮花瓣深紫,香气淡,因其花九出,又称“九英梅”。
让人感觉有意趣的是,这蜡梅本为花族,却偏偏被取了这名字,卑贱无比,可谓“低到尘埃里”了。连那“九英梅”,也常常被唤为“狗蝇梅”。这名字,与其出身有关。此为蜡梅中的野生种,分叶力强,多用作砧木。想来也不奇怪,不光狗眼看人低,看人下菜碟儿、以貌取人,不也是自谓高贵的人常做的勾当吗?
蜡梅别名极多,叫腊木、黄梅花、香梅、雪里花、早梅、雪梅。让人欢喜得紧的,是“素儿”这个芳名。素儿本为宋人王直方家中侍女,生得十分清秀。蜡梅盛开时节,王直方折了一枝花送给诗人晁无咎,想来有“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之意。晁无咎无以答谢,就写了五首诗回赠。其中,“芳菲意浅姿容淡,忆得素儿如此梅”的诗句,一时传为美谈,也成就了蜡梅的盛名。
正如这个别名,蜡梅生长缓慢,枝弱冠小,朴素无华,似乎从来不打眼。殊不知,她在暗暗地积攒生机和力量。她的花期较长,在头年四月,叶腋间花粒始萌,深秋历霜,花粒饱和,渐渐育成花蕾,却隐忍不发。入冬寒潮初起,精神抖擞的她,方才见寒起意,细枝之上,鹅黄色花骨朵,虽只如米粒大,宛若坚强的嫩喙,果敢地啄破生命的屏障,让枝头丛丛簇簇的奇艳花朵,把一年一度的心事,渲染成一片壮观的美丽,直到第二年二三月方休。这般行径,怎会辱了寒客、久客的名头?
她在沉默中开放的神态,让人有了抗争的力量和信心。
花“将开未开”之时,是古人眼中最佳赏花时。“当年腊月半,已觉梅花阑。不信今春晚,俱来雪里看。”
滴水成冰、草木衰败的寒冬,蜡梅“枝横碧玉天然瘦、蕊破黄金分外香”,自然值得“探梅”“赏梅”。“小阁明窗半掩门,看书作睡正昏昏。无端却被梅花恼,特地吹香破梦魂。”雪中赏梅,好事一桩;瓶插梅花,暗香浮动,满室飘幽;邀友相聚,踏雪寻梅,幽雅情趣,自然而生。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东风一夜入残年,冻蕊含香娇可怜”“疏技横玉瘦,小萼点珠光。一朵忽先发,百花皆后春”“数萼初含雪,孤标画本难。香中别有韵,清极不知寒”“匝路亭亭艳,非时袅袅香。素娥惟与月,青女不饶霜”……在严寒腊月,看蜡梅突破冷酷的冰封,应和飞舞的瑞雪,将内心的浓郁馨香绽放成久违的温暧,将冷峻开放成冷艳的清香,其实也是在看自己啊。以怎样的心情看花,花也就有了怎样的姿容。在古时,摘朵花插在头上叫“簪花”,戴花之事为“君子之范”。不知这蜡梅之花,戴在头上,是怎样的一番风景?“寒冰雕冬,梅香四溢,繁花深处,袅袅曲终。”在这样的花儿面前,心中留下的,只是衣襟带花、岁月风平。
在《本草纲目》中,李时珍说,“蜡梅花味甘、微苦,采花炸熟,水浸淘净,油盐调食”,
既是味道颇佳的食品,又能“解热生津”,尤其是雪梅,更是药中极品。不知当年东坡先生在用蜡梅之名时,是否知道蜡梅有这般的功用,在颠沛流离时,这小小的美食,或许能给他一些慰藉,不独旷达。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在这岁尾之时,品不到蜡梅的美食,没有思念中的人,雪中蜡梅开放的身姿,能在想象中复生,也是挺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