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时习之
(2017-12-16 19:42:05)分类: 散文随笔 |
孔子所说的“学”,不是指单纯的读书以增长知识。梁启超把孔子的人格概括为“知、仁、勇”,蔡元培把孔子的精神生活概括为“智、仁、勇”,都认为“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仁”的含义到底是什么?梁启超提出:“仁从二人,两个人才表示出仁的意思。”二人自然也包括两个以上的人,一旦有了两个以上的人,就有了社会关系。为了处理好社会关系,就必须讲道德伦理。孔子的伟大,在于他用了一个“仁”字揭示了社会关系的奥秘,并提出了一系列使种种社会关系和谐的思想和行为规范。这是儒学的核心价值,也是它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原因。因此,此处的“学”,不是专指读书长知识,而首先是学会怎样做高尚的人——向内,不断增进修养;向外,正确处理好与他人的关系。
孔子的学生曾子对此有专门的论述,他说:崇高伟大的圣人之学,它的精髓就是修身做人,而修身的目的就是亲民爱人,使人性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
“而”就是“学以致用”,学到知识和本领是要施展的,否则学习就没什么用处了。“时”就是对于天下的事情都应相机行事、依时而定,任何事物都不是固定不变的,一切都要顺应时势,相机行事,择善而从,力求得体,以获得最佳效果。“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是孔子戒绝的四件事情——不任意、不专断、不固执、不自以为是,表达了要顺应时势而不要固执偏颇、任性僵化、一成不变的主张。
笔者以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可以理解为:加强自身修养,努力成为一个仁者,然后把握住时机,顺应时势,以自己的仁德之光、济世之才,让天下归于礼乐,是非常喜悦的事情。
“学而时习之”是一个深刻的哲学命题,“学”不是简简单单的学习知识,也不是普普通通的加强自我修养,而是涉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大问题;“习”也不是简简单单的复习、预习,不是普普通通的工作实践,而是涉及方法论、实践论。今天,我们重温“学而时习之”这句话,深刻领会其中含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