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为学当不疑处有疑

(2017-12-13 11:04:09)
分类: 散文随笔
为学当不疑处有疑

著名学者胡适以倡导白话文、领导新文化运动著称于世。胡适在《什么是文学》中说,文学有三个要件:第一要明白清楚,第二要力能动人,第三要美。胡适把明白清楚作为第一要义,既然提倡明白清楚,要求文章使读者可以一览便知,因此也就谈不上含蓄与蕴藉了。于是就出现了胡适嫌“丁文江传”的书名不好,改用“丁文江的传记”来取代这样的事。照他看,只有后者才是合于口语的白话文。当代著名思想家王元化先生感到奇怪,难道“丁文江传”就叫人不懂了吗?
其实不只王元化这样认为,就是普通读者也深有同感。胡适一向提倡做学问要在不疑处有疑,这当然是好的。但是过犹不及,就会沦为笑柄。1960年5月4日,胡颂平背了一首苏东坡的《临江仙》,这首词的上半阕是“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胡适听后,指出“这是一首好词,只有一句不好”,“儿童是没有鼻息的,就是有鼻息,也绝不可用雷鸣二字来形容”。然而,古之“家童”通“家僮”,指私家奴仆,未必全是儿童。胡适望文生义,显然质疑错了。
人类一思考,上帝都发慌。可见对于这些家喻户晓的名人,对于他们的道德文章和言论,我们还是要有选择性地消化,要敢于质疑,这样才能最终形成独立之思想。正如胡适所言:“做学问要在不疑处有疑,做人要在有疑处不疑。”如今的文艺批评已经走入了颂扬至上的怪圈,没有原则和底线的“表扬式”批评只会让人厌恶。文艺理论家王元化在其六十余年的学术生涯中,信守“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原则,对当代中国诸多重大思想与学术问题,均发表有他自己独到的论述,对新时期以来中国社会思想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人物小记》这本书系当代著名思想家王元化先生自编作品集之一,收入作者评论鲁迅、胡适、杨树达等现代思想文化大家及记述熊十力、韦卓民、顾准、孙冶方、王瑶等同代文化名家人生、事迹的文章二十篇。作者从这些饱经忧患的知识分子身上看取中国现代化的艰辛历程,所思、所感、所遇、所见,均信而有据,多是亲身经历,察人之所未察,见人之所未见,是了解、研究中国现当代社会思潮的重要著作。在王元化先生看来,为中国文化做出贡献的往往是那些饱经忧患之士,所以,他愿意记下他所景仰的文化先贤和卓越的同时代人,记下他们的学问和思想,记下他们遭受的磨难与探索的艰辛。这些都构成了这本书的最美篇章。
譬如王元化在《人格力量与思想力量》一文中说,即使像《阿Q正传》这篇被人歪曲为作者“心里藏着冰块”的讽刺小说,如果我们理解他那“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基本命意和唤醒昏睡麻木的自觉企望,那么,无论如何也不能够把“冷嘲”和“滑稽”这种曲解胡说去侮辱作者。长期以来有一种偏见,以为揭发弊端就是出于心怀恶意。但是要知道,对于旧的批判得愈深,对于新的则爱之弥切。我们应该这样理解鲁迅,也应该这样理解那些怀着真诚的爱去揭发社会弊端的作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雨中登黄山
后一篇:智者的树阴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