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天凉好个秋”,是南宋大词人辛弃疾的名句。原词如下: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而今又到深秋季节,我们有什么感触呢?秋风萧瑟,树叶泛黄,秋雨绵绵,万籁俱寂,一派萧条,显然这是比较消极的思想。我们知道,秋天更有积极的一面,秋天是非常好的季节,是金色的,我们也常说是金色的秋天。且看农民在秋天收获果实的时候,那充满喜悦的心情一直挂在脸上,喜上眉梢。白的像云朵一样的棉花,黄的向人们鞠躬致意的沉沉的谷穗,家乡枝头挂满了红枣的枣树,红红的苹果,黄橙橙的梨,还有像战士站岗一样的玉米,都在讲述着秋天的成果,都在诉说着秋天的故事。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是值得赞扬的季节,也是人们思绪绵绵的季节。我们不用像古人那样,看到树叶飘落,看到野草颓然,就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满心惆怅,欲罢不能。我们要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感谢天地万物,感谢神奇的大自然,带给我们意想不到的奇观意境,带给我们累累硕果,才有了我们赖以生存的优美环境和优越的条件,这都是上天的恩赐。我们要懂得感恩,要体会到生活的美好。
天凉好个秋,从字面意义上看,也许有酷暑难耐夏天过后的快慰,仿佛凤凰涅槃一样。天高气爽,清风明月,少了炎热,多了凉爽,人的精神面貌迅速发生了变化,赞叹:真是天凉好个秋啊!这样理解没有什么不可以,天凉爽了,好一个秋天!
天凉好个秋,要回归词人辛弃疾的原意,那又另当别论了。据了解,辛弃疾写这样一首词,并不是在议论天气,而是有其政治环境下的无奈和窘迫。当时辛弃疾闲居带湖(江西上饶)期间,这个时候的他,空有一身抱负、一腔热血,一心想着金戈铁马、挥师北伐,征战沙场,而现实的政治际遇却使他不得不赋闲在家,有话难说,有劲难使,而这一首词,恰恰以信手拈来的形式,抒发了作者无比愁苦的复杂心绪,所谓“天凉好个秋”不过是作者顾左右而言它而已。词的核心部分在于“而今识尽愁滋味”,在于对这种种愁绪的“欲说还休”,欲罢不能,以及情绪的极度愤懑。
如果我们不能从作者所处的那个特定历史时代出发,不能了解辛弃疾壮阔一生的人生经历的话,就很难体味“天凉好个秋”的真正含义。词中所蕴含的作者的许多愁绪、许多伤感,仅仅是“天凉好个秋”不能释怀的。而简单直白地把“天凉好个秋”理解为一个天高气爽充满惬意的季节与作者的原意大相径庭。
天凉好个秋,也许按我们自己的意愿去理解,也还合适。但不管怎样理解,都要感谢作者辛弃疾,使我们有了新的文化层次和精神品位的提高,有了畅快明朗的愉悦心境。幼稚也好,直率也罢,“天凉好个秋”终究是人生快意的好词,至于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更显得青春年少的可爱,仿佛看到了自己和伙伴们多年前意气风发无忧无虑少年时代的影子,为赋新词强说愁啊,可叹,可爱,此情此景可追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