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为啥一定要阅读呢?
说白了一句话,是人的本性所决定的。人不同于其它动物,是高级动物。首先,人的物质生活不可缺乏。常言道,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人不仅要吃饭,还要吃得好。否则,营养不良就会造成身体发育不良,面黄肌瘦,腿细脖长,鸡胸龟背,疾病缠身,甚至导致死亡。其次,精神生活也不可缺少。北宋人黄庭坚曾讲述:“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人不读书就会精神空虚,自私自利,心胸狭窄,性格孤僻,虚荣傲慢,浮躁多疑,胆小怕事,唯利是图等等。生活得不阳光,不自信,不幸福。
我听人讲过这样一个笑话,一个读书人娶了一个乡下姑娘为妻,读书人总嫌她不说话。有一天夜里,他问她:“你怎么老是不说话呢?”,“说什么呢?”妻子忸怩回答,“你心里想啥说啥?”读书人给她一个启示,她想了半天说:“我饿得慌!”
现在很流行的一种说法:“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人的生命的一半是物质,一半是精神,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主要不是物质交往,而是精神的交往。人的精神,包括爱情、亲情、自由、理想、政治、知识、艺术、学术等等,其主要载体是书籍。尽管现代网络,给我们提供了快捷、方便的阅读方式,但它如闪电一样一闪而过,难以代替纸质阅读。读书可以拓宽我们的眼界,获得丰富的知识;读书能引导人们明事理,提高个人品德。总之,读书是对精神那一半生命能量的补充。
“学问就是力量”。读书愈多,人愈富于睿智,愈具眼光。对此,我有亲身体会。以前我的话很少,特别是在大众面前,不知道说什么好,也不知道怎么说才能表达自己,更别谈正确地表达自己想说的了,在这种场合,自己也觉得很尴尬不自在。跟家人除了日常对话之外,话也很少,冷清得很。但自我爱上读书之后,通过读书、看报、看杂志,慢慢地我发现自己想说的越来越多了,感觉别人说的话题我都能接上,而且就会有“生命不息,奋斗不止,言语不停”的冲动。这时候注意到别人都在安静地聆听着我诉说,我突然就有一种获得感,就有一种成就感,真的爽极了。
“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阅读如听音乐,一进入即换了一番天地,时入蛮荒远古,时入异国他乡,像吃了灵丹妙药,自身的烦扰困顿,一切苦恼全部化为乌有,书中的世界与心中的世界完全融为一体,故事的紧张代替现实的紧张,我们的情绪随书中人物的悲喜而跳动,脑子也会越转越快,像刀越磨越锋利,不知不觉中,自我就有了新的认识,从感性到理性,得到一个升华。
阅读分成两种,一种是“有用的阅读”,就是为了某种目的性去学习知识的阅读。比如说,为了考学,为了考职称,为了考公务员,还有为学会弄懂某项专业技能等等,其目的性、功利性非常明显,实用性、针对性非常强。另一种是“无用的阅读”,像《庄子》里说“无用的树”一样,竖立在大街小巷,变成自己生命中一道靓丽的风景。比如说,读唐诗宋词,没有什么特别的实际作用,但是读多了,熟烂于心,就会使人的气质发生根本变化。像南和县的40岁农民白茹云,通过熟读唐诗宋词,使自己胸怀、眼界、情感都发生质的改变,用诗战胜了癌症,创造了人间的奇迹。所以,我一直认为,就人的一生来讲,“读无用的书”是比“读有用的书”价值更大。但是,为生计“有用的书”必须读,尤其是从小学到中学、大学期间,读“有用的书”是首选,这些书让我们吸收了知识,奠定了基础。因此说来,人要读“有用的书”并转化成能力,读“无用的书”,以提升人的气质和眼界,二者有机结合,才能使我们的人生变得更加美好。
如今,博客里的美文如过江之鲫,多如牛毛,网络上的新书如雨后春笋,遍地开花,只要百度一下,各类书籍诗文应有尽有,美不胜收。我不停地点击鼠标,广泛博览,尽情享受这里免费的饕餮大餐,可是,网上无纸化阅读尽管方便快捷,却无法反复研习,咀嚼回味,隔着屏幕,如同隔靴搔痒,总有一种陌生感,不能直抵肺腑,愉悦心灵。
当然,我最喜欢的是夜读,夜幕华灯之下,倚窗而坐或披衣拥被,手执心仪之书,顿时心旷神怡,宠辱皆忘,专心品读,如与作者谈心,与时空对话。让书香浸润每寸肌肤、每个毛孔,让文字抚慰着自己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