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古人识人用人

(2017-04-22 17:29:15)
分类: 散文随笔

  古人尤其是君主用大贤的,多重他人推荐、自己明察,或这两种办法组合使用。倘若君主不加详察,他人荐贤往往就会私恩盛行,而致庸人塞路。但当面详察,要求用人者本身就很贤明,有雄才大略。他们往往思考治理难题夜不能寐而求之于人,若所答能令己茅塞顿开就会引为高贤。历史上,齐桓公之与管仲、秦穆公之与百里奚、秦孝公之与公孙鞅,都有所谓三天三夜长谈的故事。但若为庸主,即便是贤才他也不鉴识,有贤能他也不善用,而贤才也会弃他而去。比如鲁庄公之于管仲、魏惠王之于公孙鞅、项羽之于韩信、袁绍之于荀彧。

    刘邦用人尤其注重在实践中看实绩。萧何、周勃,起事时就在一起,可谓知根知底。张良、陈平是后来投奔,刘邦也是见到他们谋略的效用才逐渐起用的。刘邦甚至不太相信引荐这种方式,他不想把无能之辈用到官位上空享爵禄,即便如萧何这般重臣所荐,他也未敢轻信。萧何就多次向刘邦推荐韩信,但总不予重用。以致萧何追韩信,才触动刘邦,最终答应让韩信当大将。但在设坛拜将之后,刘邦还要一试韩信有无真本领:“将军何以教寡人计策?”刘邦听了韩信的一番话方大喜,才“自以为得信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