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印章的要领

分类: 知识窗 |
|
|||
|
|||
篆刻,在技艺上要讲“三法”,即:篆法,就是能熟认篆字,会写篆字;章法:应时印章的构图;刀法,就是在印面上用刀的要领。一方印章的好坏,章法起着决定作用,其次是刀法;而要取得好的构图效果,又必须通晓篆字。 我国古代文字,有古文、大篆、小篆之分。从狭意讲,大篆就是“籀文”,相传是周宣王时为教学童而编写的十五篇字书。小篆,是秦统一六国后创制的统一文字,又称“秦篆”,还有在这一字形基础上的变体,如缪篆、殳书等。古文,广义讲是列小篆以前文字的通称。识篆,可以借助于字书。学小篆,可熟读《说文解字》,还可阅读刻石拓片,如《泰山刻石》《绎山碑》等碑的拓片;学古、籀文,可阅读《古籀汇编》;学缪篆,可看《汉印分韵汇编》。在认篆的基础上,更要下功夫练写篆字。 章法是讲印章的构图,就是根据印材的大小、方圆,确定字体的搭配,处理好印章的虚实、红白之间的关系。现代篆刻家邓散木将章法归纳为十四类,如疏密、轻重、增损、屈伸、盘错、挪让、巧拙等等。轻重,是在文字笔画繁简相同而印章呆板时,使印章左右略重(笔画稍粗些)、中间略轻(笔画稍细些)加以补救,增强印章的变化。增损,是对繁字减画,求得宽畅;对简字增画,求得繁茂,但增减笔画要按规定进行,不可随意而为。屈伸,是针对篆字方圆不一,写入印章不协调,通过伸展或屈缩,达到协调统一。挪让,是以简字让繁字,使繁字占地多而宽展等等。要较好地把握章法,一是应当读点篆刻学书籍,掌握基本要领;二是多看一些古印谱,细细研究古印的章法;三是多摹刻古印,从古代艺术宝库中吸取营养,以便熟练地掌握印章构图技巧。 执刀法,与执毛笔方法相同。行刀的方向有两种,一种是从上向下竖着进;一种是自右而左横着进。印文有朱文和白文之分,刻朱文,将刀刃沿字画边缘外侧刻下,将字画之间空白区刻掉,留下字画本身;刻白文将刀刃沿字画边缘内侧刻下,将字画掉刻。留下字画之间空白区。前人论用刀,有十三法之多。但是,镌刻印章所用刀法,实际主要是出刀和切刀两种。切刀,是将刀刃沿笔画的边缘,一刀接一刀地切下去;冲刀,是将刀刃在笔画边缘刻入,而后不停顿地一直刻去,到笔画尽头为止。施用刀法,应因印而异。印大,肘力要重;印小,指力应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