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阅读是怎么丢失的

(2017-03-26 08:20:16)
分类: 评论

最近有人在学生中间做了一个调查:你觉得是什么影响了你在学习方面存在的诸多瓶颈的无法突破?大部分学生的答案是阅读的缺失。

因为阅读缺失,所以首先是看不懂文章,看懂了又不能深入理解,理解了又不能准确表达;因为阅读缺失,直接导致思维品质低下,读题水平不高,不但语文,就连数理化的题也看不明白。由此,你只能得出一个令人黯然神伤的结论:由于从小所受的教育就直指应试,结果却恰恰造成了应试能力的匮乏和欠缺。

类似的事情放眼皆是:一个孩子,非常喜欢阅读,但他在家里抽空看,却被父母阻止;在学校看,却被老师没收。因为这会“浪费”时间和精力,而影响他作业的完成和成绩的取得。所有的人,都紧紧地瞅着他“当下”的成绩,一次考试的失败,似乎就直接决定了他的终身;一次分数的低下,似乎就代表了他前途的渺茫。整个教育,充满了一种急功近利的色彩,忘记了孩子的成长是需要等待的。

诸多教育的决策者也深深地认识到了学生阅读的重要性。比如,几乎每一次的语文考试改革都有强调阅读的趋向,试图通过高考这一指挥棒确立重视阅读的导向。但我们遗憾地发现,你越加大试卷的阅读量,学生就越要做更多的题来应对;你越强调阅读的重要,学生就越要在答题的技巧上下功夫。不从根本入手,而围绕题型训练,成为一个摆不脱的魔咒。成绩差,那只怪你做的题少,至于阅读,它是个慢功夫,效果一时显现不出来;哪怕一些明智的家长和老师想从这方面入手,也被评价给限定了——眼前的成绩就是一切,哪有工夫阅读呢?

这就是我们目前形不成阅读气候的重要原因。哪怕媒体再引导,教育部门再强调,也收效甚微。一个从小没有养成阅读习惯的孩子,你让他成年了再去阅读,那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而一代不阅读的人,也很难培育出嗜好阅读的下一代来。像我的学生,他们能意识到,那以后还是会产生阅读的动力的。我力所能及地做的,就是让他们深深地意识到阅读的重要性,能够静下心来认真地多读些书,来改变气质,提升素养,润泽精神。

书香沁春润心灵

稿件来源:石家庄新闻网
 

  ◎砚边札记

  □荆墨

  古人说,百鸟鸣春乐读书。因为读书,俊俏的春天更多了一份内涵。用书香沁春,能让思想在梦幻中尽情舒展,能让平淡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春天读书,是一种美丽的意境。春天的世界,置身于花的海洋,绿的罗帐,仿佛进入了天然屏障,把喧嚣的尘世摒于其外。读书之余,赏郁郁葱葱的树影,听微风过后的沙沙,时或有小鸟啁啾,间中有雨声滴答,日闻幽幽花香,夜观遥遥星空,倍觉心灵空阔,神清气爽。此时读书,心情是愉快的,脑筋是灵光的,创造力是旺盛的。那心境,开阔、澄明、清朗、愉悦,妙不可言!

  春天读书,是一种心旷神怡的美好景致。春天里,去郊外择一处草地而坐,沐浴着阳光,吮吸着花草的芬芳;一边读书,一边融入大自然景物之中,聆听着鸟的歌声,溪的浅唱。把书本轻轻合上,双目微闭,一丝倦意袭来,在梦幻中享受着春读的美好。或打开窗子静静地坐在书房,一边读书,一边品茶,那份闲适随意、恬淡和轻松很是惬意。或邀三五书友相聚,边读、边议、边交流体会,还可以互相换书读,共同感受读书的乐趣,更是乐不自禁。

  春天读书,是一种难得的心情。读书的时候,诗情画意的美景萦绕在周围,不仅能闻到那股馨香,更能带来快乐和希望。春天读林语堂,能领略国粹的幽默;读马克·吐温,能感知异国的风趣。一个懂幽默的人,一个整天乐呵呵的人,一个面带微笑的人,一个具有好心情的人,他会把困难看得轻一点,工作和生活压力自然就比常人要小。其实,爱读书的人,白纸黑字可读,青山绿水也可读。古人把“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当作人生“四美”,春天里读书,岂不是四美兼备的乐事!

  春天,人的气色更旺,正是读书的最好季节。春天没有严寒的侵袭,没有炎热的烘烤,没有蚊虫的干扰,有的是习习的和风、悦耳的鸟语,它们像伴读的轻音乐,让你自足、快乐。春天适合读心灵的书,读卡耐基,能遇事心胸豁达,做内心强大的自己。春天适合读散文,像沈从文的《湘行散记》,这些文字似乎也染了青青的草色,人便成了书里的一抹春色了。春天也适合读几首徐志摩的诗,因为诗里有一份青春的意味。读这些书犹如喝一杯淡淡的清茶,虽淡,却沁人心脾。

  悠悠书香沁人脾。春天读书,收获的不仅是精神,还有一份沉稳与自信。春天闲暇之余,我时常沏一壶淡茶,手握着一本百读不厌、每次重读总有新收获的好书,慢慢地寻找那份心灵的感动。

  有书读的春天,那感觉真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