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直门是西城墙北端的城门,它与平则门在许多方面都很类似,虽然它的瓮城更大且呈直角。这座城门从各个方向看,都十分壮观。从城门穿过,方形的瓮城连同箭楼,矗立在裸露的原野上,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瓮城笔直的前墙为箭楼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比弧形的瓮城显得更加强大坚固。从侧面,尤其是从南侧向城门看过去,是观察城门的最佳视角。城楼与箭楼的比例十分协调,箭楼略低于城楼,笔直尖锐的轮廓使城门看起来强劲有力;倒映在城墙下的水塘里,高耸的城门显得更加宏伟。
西直门的主体建筑保存情况较好。1894年重建颐和园及其连接道路时,西直门曾得到大规模修缮。但在修缮完工之前,中国与日本之间爆发了战争,由于资金紧缺导致工程不得不中止。当时城楼的修缮基本完工,而箭楼却几乎没有任何修葺。城楼的平面布局同平则门城楼一样,虽然比例上有所不同;立面的总长度也相同,面阔32米,城台以上楼高27米有余。不过西直门城楼楼身较窄,柱廊15.8米,楼高11.2米。城楼通高22.2米,刚好比平则门城楼高1米。因此,相比而言,西直门城楼更加修长,这使它在外观上产生了更高大的效果,特别是从侧面仰眺的时候。虽然山墙比较窄,但其进深五间,不同于(平则门城楼的)三间,而面阔仍旧为七间。檐柱排列有序,间距越往转角处越小;中间的开间最大,分别对应城楼的四扇门。第二圈立柱全部嵌入墙体,而最内侧的立柱左右各四根,单独立在城楼内部。这些粗壮的立柱支撑着屋顶,不过并没有贯通整个楼体,而是被二层楼板分成上下两截。嵌入墙内的那些立柱也同样如此,上面的立柱并不是正对着下面的立柱,而是更向中间聚拢,从而缩短了横梁的跨度。椽条架在圆形檩条上,三层屋檐搭在之上,并由斗拱支撑。然而,这些斗拱明显比平则门的轻巧,这是后期城门的建筑特点之一。随着时代的发展,斗拱的结构功能渐趋退化,而装饰性越来越强,与此同时,梁架结构开始扮演愈发重要的角色,并不断简化着建筑结构,这是中国建筑发展的总体趋势。另一个与传统形制的不同之处在于,城楼第二层的平坐不再由梁枋上的斗拱支撑,而是由一层柱廊上的横梁撑起并穿过屋顶的短柱支撑。这样的结构可能更牢固,但它与整体的关系并不如传统的结构那么和谐。第二层弯曲的屋檐挑出很远,由城楼四角细长的擎檐柱支撑。主屋顶两侧有两根枋木,不同于平则门的四根,同时横梁的数量也减少了。城楼的结构被最大限度地简化了,但牢固程度却加强了。早期的城门形制必然需要更多的劳力和物力,但这并不意味着能给建筑带去更坚实的保障。
西直门城楼的外部装饰和色彩至今仍清晰可见,虽然已经蒙上了一层沙尘。立柱、门窗被漆成朱红色,而城砖间的灰浆也呈暖红色。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