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字
(2017-01-31 11:57:18)分类: 知识窗 |
20世纪初,随着河南安阳殷墟甲骨文的出土,这一谜题方逐渐解开。人们才知道,长期相沿习用的第一人称代词“我”,其本义原是古代一种颇具杀伤力的兵器,实在让人不寒而栗!
真是匪夷所思,“我”字怎么会与兵器发生联系?
不知大家注意了没有,“我”字右边是个“戈”。汉字中,凡从“戈”之字,多含有杀戮、武力或兵器之义,如“伐”“战”“戕”“戮”“戡”“戢”、“戬”“截”“戟”“戚(古代斧类兵器)”“戣(kuí,古代戟类兵器)”等。对此,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根据甲骨文字形,最早指出“我”疑像兵器之形。
“我”的甲骨文很像一种在戈上装有三根利齿的武器,利齿既可以向左,也可以向右。虽然文字演变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的漫长历程,但我们仍可以在其甲骨文字形中大致辨认出“我”相对应的笔画。郭沫若认为甲骨文“我”就是《诗经·豳风·破斧》中“既破我斧,又缺我锜(qí)”的“锜”,是一种锯形兵器。朱芳圃《殷周文字释丛》亦持此说:“‘我’像长柄而有三齿之器,即‘锜’之初文。”
终于,“我”露出了真容。1975年陕西扶风县出土了一种西周时期的青铜兵器,为三个相连的三角刺,一侧可装长柄,用于战场砍杀。甲骨文“我”,正是这种青铜兵器装柄后的形象。1978年,湖北随州曾侯乙墓还出土了一种三戈戟,学界认为也是“我”。因此,“我”是一个切分不开的独体象形字。但也有学者指出“我”并非象形字,而是从手、从戈的会意字,本义为“手持战戈之人”,表示一个手持锋利剑戈、久经沙场的老战士。
“我”这种长柄武器盛行于商朝至战国时期,秦以后逐渐消失。“我”的形状有些像《西游记》中猪八戒所使用的九齿钉耙,只不过“我”是三根齿,为侧式;而钉耙是九根齿,为横式。
那么,“我”怎样由兵器转为人称代词的呢?专家认为,由于“我”是古代的戈类兵器,很容易激发军队的斗志,凡持“我”者,皆属我方,这样“我”便逐渐引申出“我方”和第一人称代词“自己”的意思,并一直沿用至今。
“我”也是《说文解字》540部首之一,从“我”之字如“義(义)”,许慎解释为:“己之威儀也。从我,从羊。”已与“我”的本义没有任何关系。在《尚书》《诗经》等先秦文献中,“我”均为第一人称代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