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具有悠久的养鸡历史,有着非常丰富的鸡文化和鸡俗,这些习俗多有着美好的寓意。鸡,谐音“吉”,寓意着吉利吉祥。每逢鸡年,许多人相信此年会大吉(鸡)大利,当年出生的鸡宝宝也会比较多。据说在山东曲阜,招待贵宾的第一道菜是鸡,也是图个“万事吉(鸡)当头”的吉利。《韩诗外传》说鸡有五德,文武勇仁信,这就进一步赋予了鸡在中国文化中象征吉祥的意义。如作画的时候,一只鸡和鱼的图案表示“吉(鸡)庆有余(鱼)”,一只雄鸡和鸡冠花的图案表示“官(冠)上加官(冠)”。除此之外,鸡在中国人的生活中扮演着许多重要角色,形成了许多民俗。
婚俗与鸡。首先是与吉字联系起来。在一些地方,每到大姑娘出嫁的时候,都要带一只鸡到婆家去,新娘子也因此被叫做吉(鸡)人。有些婚俗与鸡的寓意没有直接关系,但与先民的生活相关,流传至今。东南沿海一带流行“公鸡拜”的婚俗,这是用公鸡代替新郎与新娘拜堂的一种仪式。在海边或海岛上的渔民,男女两家择定婚期后,在成婚当天,如新郎出海捕鱼遇上风暴,不能如期赶上吉日良辰,男家便用公鸡行拜堂礼。由小姑或伴郎手提公鸡,按捺鸡头和新娘交拜。拜堂毕,在公鸡颈上悬一条红布,并将鸡关进洞房,以饭食喂养。待新郎出海归来后,才将公鸡放出,故当地民间有“阿姑代拜堂,公鸡陪洞房”之谚。
孕育与鸡。早期先民不懂人类的生育原理,以为人类的生育与鸟类相同,故而《诗经》记载“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同样的事《史记·殷本纪》也有记载,说的都是殷商人的祖母简狄吞食燕子蛋而生商契的事。这当然是神话了。不过,在先民看来,母鸡下蛋,蛋孵鸡,象征着人类的生育繁衍,则是确定无疑的,至今在一些地方,还有这种风俗。在梅山,新娘到男方家下轿步入洞房时,会故意跌倒,将母亲放在荷包里的红鸡蛋掉出来,男方家人见到后便大喊“生蛋了,生蛋了”。在孕妇临产前,娘家人要带鸡蛋等去看望孕妇,俗称“送催生蛋”。在杭州,新娘子的嫁妆里必有一个新马桶,内放两只红鸡蛋,由做小叔的去坐,叫做“子孙蛋”。
祛病祈福与鸡。雄鸡司晨,一唱天下白,被认为是天宫神鸟。据说天上的启明星昴日星官,就是雄鸡变的。它不仅能够降妖伏怪,还能守岁计时辟邪,被称为鸡神。每年春天,很多农村地区仍有缝布鸡的习惯,如沂蒙山区。布鸡乃是为不满周岁的新生儿而作。因地域关系,也有些地方是连续几年都让小孩佩戴。缝制的时间一般是立春的当天,故又称为缝春鸡。缝好后就佩戴在孩子袄袖或帽子上。寓意着新春吉祥。这样一直戴到正月十六日,在母亲回娘家的路上扔在河里,让水漂走——河水长流不息,寓意长命百岁。又因为鸡吃豆,“豆”与“痘”谐音,新生儿戴上布鸡,寓意着鸡会把孩子身上的“豆”吃掉,孩子便一世不生痘疮。
娱乐与鸡。中国的斗鸡风俗由来已久,《庄子·外篇·达生》记载了纪渻子为周宣王养斗鸡的事,由此衍生出了“呆若木鸡”的成语。在接下来的两千余年里,斗鸡慢慢从贵族游戏变成了民俗,进而成为了一种娱乐活动,在开封,斗鸡活动已经规范化。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二,是斗鸡比赛的日子。观斗鸡也有一定的观礼礼数。当地老人介绍,平时看别人的斗鸡时,只能夸奖,不能说孬。一夸主人倒茶,二夸主人拿烟,三夸主人拿酒,四夸主人拿出烧鸡盛情招待。如不懂此俗,看鸡时说鸡孬,一说鸡孬受冷淡,二说鸡孬就会被撵走。当主人下逐客令时,无论再怎样花言巧语,也难以挽回难堪的局面。
因为鸡与人类的关系十分密切,故而形成了许多与鸡有关的风俗,这些风俗因其形式和寓意的不同,为不同地域、不同节令的人们所传承。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