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畏是人们在面对权威、庄严或崇高事物时所产生的情绪,带有畏惧、尊敬等感受。《菜根谭》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未有无所畏惧而不亡者也。”人们对很多事物都有敬畏之心,我认为不外乎两种:对规律的敬畏和对规矩的敬畏。
规律可分为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过去,人们总是讲“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无节制地开荒造田、对森林乱砍滥伐、对地下水过度开采等,导致大自然失去平衡,对人类无情地报复,自然灾害频发,生物灭绝,这是对自然失去敬畏的恶果。如果人们尊重自然规律,在保护自然的基础上合理、有序地适度利用,大自然将会与人类和谐相处。
人类把规律总结出来,形成知识,人类的知识和智慧是前人历经千辛万苦从实践中得来,对于知识的尊重就是对规律的敬畏。只有这样,才能客观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赢得成功。有一句话叫“无知者无畏”,这种状态如盲人摸象,暗夜急行,迟早是要摔跟头的。
规矩也有很多种,如道德、法律、党规党纪等,一个不敬畏规矩的人,如同不遵守交通规则的车,事故是其必然结局。古语云:“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
鲁国的宰相公仪休特别喜欢吃鱼,一个国民买鱼来献给他,公仪先生却不接受。他的学生问他:“您喜欢吃鱼却不接受别人的鱼,这是为什么?”他回答说:“正因为爱吃鱼,我才不接受。假如收了别人献来的鱼,就会被罢免相位,我就不能自己供给自己鱼。如果不收别人给的鱼,就不会被罢免宰相,我能够长期自己供给自己鱼。”公仪休敬畏自己的职业操守,严于律已,成为千古流芳的一代名相。
一个人只有常怀敬畏之心,敬畏规律与规矩,才能有所为有所不为,才能内心宁静,整齐纯一,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