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古代读书人的忍寒

(2017-01-05 13:36:17)
分类: 散文随笔
古代读书人的忍寒 

http://www.ayrbs.com/aywb/tplimg/detial_line.jpg

    寒冬到来,古代的读书人怎么御寒?

    有人说,他们有取暖神器。有以“锦衾”“香炉”御寒者,袁枚“寒夜读书忘却眠,锦衾香烬炉无烟”;有以“手炉”御寒者,张劭“松灰笼暖袖先知,银叶香飘篆一丝”;有以“暖脚铜缶”御寒者,苏东坡“送暖脚铜缶一枚,每夜热汤注满,塞其口,仍以布单裹之,可以达旦不冷”;李渔在《闲情偶寄·器玩部》中讲解了他制作暖椅御寒的过程,暖椅的抽屉“以板为之,底嵌薄砖,四围镶铜……置炭其中,上以灰覆,则火气不烈而满座皆温”,李渔说“只此一物,御尽奇寒”。

    没错,在古代,经济条件较好的读书人御寒的方式很有情调,但对于众多贫苦的读书人来说,上面的条件是不敢奢望的。

    顾文炜说“为求一字稳,耐得半宵寒”,孟郊说“百泉冻皆咽,我吟寒更切”,杜甫说“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读了这些诗句,我们能够体会到一点儿寒冷对于古代贫苦读书人的困扰,但实际上,严寒对贫苦读书人的折磨,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

    《唐诗三百首》的编选者孙洙(蘅塘退士),自幼家贫,但十分好学。清代学者窦镇在《名儒言行录》卷下记载他“隆冬读书,恒以一木握掌中,谓木生火可以御寒”。《明史·张溥传》记载,张溥年幼时勤奋好学,看书时必要用手抄写,抄写一遍朗读一遍,每本书要反复抄写朗诵六七遍,这个习惯他无论冬夏总是坚持着,右手握笔处,已经磨成茧,“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七录斋”因为他将所读之书抄写七遍而得名,很多人并不陌生,但他因为冬日抄书把手冻裂,每天不得不在热水里泡数次手,却很少有人知道。

    南宋著名学者张九成,号横浦居士,著有《横浦集》。四库全书《仕学规范》卷十三收录了《横浦语录》中的一段话:“或问先生:‘幼年处学舍,正当苦寒,衣衾不备,终夜看书不已,每至达旦。乡里富人或以衣物见惠,力辞不受;或不得已受之,乃以与同舍之贫者。此岂无情耶?’先生曰:‘士处贫困,正是用工时节,若不痛自节抑,则贪欲必生。’”元代学者胡炳文在其著作《纯正蒙求》中亦有“横浦辞衣,徂徕却食”的记载。这个故事也不难理解,大意是有人问张九成,你严寒时节通宵达旦读书,缺衣少食,有人送衣物给你,你总是拒绝,不得已接受后又将衣物给了他人,这不是无情吗?张九成回答说,贫寒之时正是下工夫读书之时,如果此时不严格要求自己、节制自己,那就会产生贪欲。

    寒苦的生活磨炼了这些贫苦读书人的意志,面对严寒,他们隐忍着,以不同的方式积极地回应着。这坚韧不拔、发愤图强的精神是古今强者共有的品质。“咬得菜根,则百事可做”,读书人忍寒如此,又有何事不可为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知错就改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