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别把校园霸凌当成“过分的玩笑”

(2016-12-14 14:04:20)
分类: 散文随笔

    近日,北京中关村第二小学一位家长在网上发文,称孩子斌斌长期遭到同班同学的霸凌,11月24日更被同学用厕所垃圾筐扣头。事发后,斌斌出现失眠、易怒、恐惧上学等症状,患上重度抑郁。“老师把这个事说成是‘过分的玩笑’,还让我们大事化小,让我们不能接受。”斌斌家长随后向学校及海淀区教委反映。海淀区教委称,已获知“中关村二小校园霸凌”一事,目前正在了解和处理中。(12月11日《海南特区报》)
  相关数据显示,2014年至2015年,被媒体曝光的校园欺凌、暴力事件就多达43起;而据记者的粗略统计,仅今年上半年由媒体公开报道的校园暴力事件,也已多达20余起。发生于中关村二小的这起校园欺凌事件,不仅给受害学生的心灵造成极大伤害,也让如何走出校园暴力屡禁不止困局的话题,再度成为舆论关注和热议的焦点。
  诚然,由于中小学生的家庭状况不同,每个孩子都有其有别于他人的身心成长环境,加之先天性格的差异,同龄孩子相聚发生言语差错或磕磕碰碰的情况不足为奇,甚至也不乏有意而为的“开玩笑”或“恶作剧”。但这种打闹逗玩却是不能没有底线和丧失原则的,至少也要保证不能伤害到他人肢体或过度刺激心理。将给受害者造成失眠、恐惧、抑郁等精神伤害的“扣厕所垃圾筐”行为,轻描淡写地视为“过分的玩笑”,显然是模糊是非边界、罔顾伤者痛苦和缺乏同情之心的不负责言论,亦或是一种推卸责任和一味“和事”的认知误区。
  尽管校园暴力的主角不过是一群涉世未深和世界观价值观尚未成型的孩子们,但人们却不能不正视深谙于孩子们天性的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这种靠“秀肌肉”彰显实力、凭拳头摆平事端、以侮辱他人为乐的霸凌心态和“小恶”之举不是一句儿童版的“恶作剧”就能轻易掩饰的。其对受害者的心灵损伤,危害是非常大的。
  遏制校园欺凌,需要学校、家长、司法及社会各界各司其职和相互配合的共同努力,也需要依法惩戒和教育引导的疏堵并举。尤其是学校负有的教书育人管理职责,更是首当其冲和不可或缺的。鉴于学校乃微型“小社会”的客观现实,大行其道于当今社会的浮躁之风恐难脱干系。这就需要包括每位家长在内的社会成员,都当认真审视自己言行举止,有错就承担就改正,为宁静校园“去暴力”,为孩子们不受误导地健康成长,发挥积极作用。

链接:

北京中关村二小“校园欺凌”一事引发社会热议
遏制校园欺凌须德法两教并重 

据新华社北京12月13日电  近日,北京海淀区中关村第二小学“校园欺凌”一事引发社会热议。一个时期以来,校园欺凌事件多有发生,暴露出当事学校在道德和法制教育上的短板。

校园应是最阳光、最安全的地方。校园暴力频发,不仅伤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也冲击社会道德底线。教育部门要会同相关方面多措并举,特别是要完善法律法规、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坚决遏制漠视人的尊严与生命的行为。

德与法,是最基本的人格教育。小学三四年级,是孩子自我意识确立的关键期,也是公民意识养成的关键期。学校和家长,要让孩子懂得道德的边界和法律的底线,懂得什么是善恶,让孩子从小就把崇德守法树立为人生坐标,明白要为自己的行为担负道德和法律的双重责任。这对于把他们培养成一个知美丑辨善恶、见善不欺、见恶不惧、见义勇为的正派人至关重要。

上述小学里一名小学生把厕纸篓扔到同学头上,这种行为是嬉闹,还是欺凌?对此,从道德和法律两个维度厘清边界,不仅有利于事件解决,对学生们来说也会是一堂鲜活的德育法制课。而涉事的家长、老师、学校乃至社会各界都是这堂课上的“老师”,一言一行都被孩子们的目光聚焦。事件仍未解决,每个当事方都应该向孩子们展现自己的法制意识和道德担当,要评估自己的言行是在向孩子们传递正能量,还是扩散负能量。

中关村二小事件提醒我们,道德和法制教育的重要性丝毫不逊于知识的传授。往近了说,它关系到家庭和谐邻里和睦;往远了说,则关系到我们要把国家的未来托付到什么样的人手中。

既然这样,今天面对孩子的失范行为,我们为何不把道德和法制教育抓得实一些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