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老了,腰不能断
(2016-10-29 09:19:22)分类: 散文随笔 |
杜书瀛先生,家住北京,年近八旬。他是我国著名的美学家、文学理论家、散文作家,至今已出版了30多部著作。这些著作退休后写作居多,而且是一年出版两三本,连续了好些年。许多人纳闷,他怎么能写出这么多书,是什么时候写出来的?杜先生的同事高建平先生透露说:杜先生能写出这么多作品的原因——早晨5点起床。
我知道杜先生前段时间做了个手术,还患有高血压,但觉得不足以阻碍他的活动。杜先生又告诉我,前几年他腰椎做了个大手术,脊柱上打了8颗钉子,永久带着了,因此不能走路多了。
新华社高级记者周尝棕,
我很感佩杜、周两位老先生的作为,相比之下更是自愧弗如。但我从中悟出了一个道理:人老了,腰不能断。这里的腰,不仅仅是指一个人的肉体之腰,而是指一个人的思想之“腰”,灵魂之“腰”,追求人生价值之“腰”。
像杜、周先生他们,辛勤工作几十年,为国家、为人民做的工作不够多吗?他们月工资至少都在万元以上,缺钱花吗?他们都是大知识分子,不懂得养生保健、不愿意安度晚年、不期望健康长寿吗?在别人看来,他们这样的跟自己过不去,这样的“苦”自己,何必呢?
现在情况下,一个人从60岁退休,多数人正常活到85岁左右没问题。退休后的岁月,不再有组织或个人要求你必须去做什么,不去做什么,可以说都是自选动作。这25年,特别是还有不少余热的头10年、15年,应该怎样度过,是不是值得认真考虑和实行?
我常想:一个人在岗时所做工作创造的“剩余价值”,够不够自己退休后几十年的消费呢?倘若不够,那是不是要从子孙饭碗里舀饭吃?与其这样,不如趁自己还有能力做点事情,继续创造些财富,减轻子孙的压力。这样说,不是希求老年人都去著书立说,都再去干大事,创大业,成就什么辉煌,那样很不现实。我以为,老年人与其将精力消耗于垒“长城”上,埋没进纸牌堆里,流逝于遛狗路上,挥洒在满眼看不惯、一张嘴便是议论是是非非的口舌讨伐中,不如尽其所好所能、力所能及地为子孙、为社会发挥些正能量余热。如此,又何尝不是一种颐养天年。
像杜、周先生他们,辛勤工作几十年,为国家、为人民做的工作不够多吗?他们月工资至少都在万元以上,缺钱花吗?他们都是大知识分子,不懂得养生保健、不愿意安度晚年、不期望健康长寿吗?在别人看来,他们这样的跟自己过不去,这样的“苦”自己,何必呢?
现在情况下,一个人从60岁退休,多数人正常活到85岁左右没问题。退休后的岁月,不再有组织或个人要求你必须去做什么,不去做什么,可以说都是自选动作。这25年,特别是还有不少余热的头10年、15年,应该怎样度过,是不是值得认真考虑和实行?
我常想:一个人在岗时所做工作创造的“剩余价值”,够不够自己退休后几十年的消费呢?倘若不够,那是不是要从子孙饭碗里舀饭吃?与其这样,不如趁自己还有能力做点事情,继续创造些财富,减轻子孙的压力。这样说,不是希求老年人都去著书立说,都再去干大事,创大业,成就什么辉煌,那样很不现实。我以为,老年人与其将精力消耗于垒“长城”上,埋没进纸牌堆里,流逝于遛狗路上,挥洒在满眼看不惯、一张嘴便是议论是是非非的口舌讨伐中,不如尽其所好所能、力所能及地为子孙、为社会发挥些正能量余热。如此,又何尝不是一种颐养天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