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读书“生活方式”离大众更近
(2016-10-18 10:21:50)分类: 散文随笔 |
多少年来,不论诗歌的处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文学的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迁,传播的方式经历了多少次革新,人们对文学的关注一直如初。不论是写短篇小说的加拿大作家爱丽丝·门罗,坚持非虚构写作的白俄罗斯作家阿列克谢耶维奇,现实主义作家莫言,还是著名唱作者鲍勃·迪伦,每一个摘得诺贝尔文学奖桂冠的作家都成为人们关注甚至争论的焦点。文学这种人类文明和情感的表达样式,依然具有与众不同的感染力、吸引力。
文学的一个最大魅力就在于它的大众性,它既属于“圈内人”,也属于大众。在公众参与的过程中,文学也把人从狭隘的世俗世界中拉出,带入灵性的空间,带入诗意的境界,让人类的诗意情怀整体性联通。正如一位学者所言,文学要干什么?文学要让慢慢变硬的人心重新变得柔软。从这个意义上看,“诺奖效应”唤醒的是诗心,折射的是文学非同寻常的强大感召力,对接的是人们对精神生活的某种诉求。
“生活不只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对“诗和远方”的向往与追寻,正是人们对优秀作品寄予广泛关注、进行深入研读的内在动力。评奖让文学作品得以传播与二度传播,走进更多人的视野,这是文学对人的一种召唤,也是全民阅读、“书香中国”等文化工程推进的一个重要契机。每年一次的“诺奖效应”作为一种诗性的召唤和阅读提醒,让读书这种“生活方式”离大众更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