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到今生读已迟
(2016-06-08 11:38:04)分类: 散文随笔 |
当然,我其实更希望有人因此认真地想一想,我们为什么要悼念杨先生?
微信上最流行的话是说杨先生是“最贤的妻、最才的女”,这当然没错,而且证据充足,抗战时期钱锺书没找到工作的时候,杨先生文能写出畅销剧本养家糊口,武能充灶下婢让钱先生专心写小说,更不要说日常生活中以“万能的神一样的存在”处理家庭琐事,让钱锺书保持那份痴气和孩子气。但我从来不同意称杨先生为才女,在称“才女”所需要的小情小调,和称“先生”所需的学养、风骨和通达之间,相去十万八千里。
被称为知识分子、称为先生,最基本的条件是什么?答案只有一个:学养。如果要找出一个理由悼念杨先生,我觉得就是这个。杨先生那一辈的知识分子中,学贯中西好似是个基本要求。年少轻狂的时候,曾和同窗一起讨论过,大师之成为大师,需要哪些条件,我们以钱锺书为例得出三条:家学渊源,这让其起点高、见识广、少走弯路;二是天资颖悟,一般人可能用不到拼天分,但要到大师级别,天资有欠缺大概是不成的;三是努力不辍,一天也没耽误过。研究完这三条,我和同学沮丧地叹了口气:“看来大师是66%的先天条件+33%的后天特别努力构成的,普通人就别做大师梦了。”确实,见识到真正的大学问家的学养时,一般人很难不产生“书到今生读已迟”的慨叹。不过叹完了,书还是要读的,迟到也比不到好吧。
知识分子中堪称先生的,要再加上风骨二字。杨先生一生,若要送一个字给她,我选了个“淡”字,她的美,是一种人淡如菊的美,她的处世,是一种淡泊无争、遇风浪淡然处之的从容。关于这点,有人提出了异议,认为钱锺书与杨绛冷眼冷肠,失之于刻薄;在特殊年代失之于自保而未能振臂一呼。先说“独善其身”这一条,我真想把那些站着说话不腰疼的主儿都发到极权年代的古拉格去试一试,在肉体和精神双双处于被控制、被消灭边缘的人,能控制住自己不因为要自保就伤害别人得需要多大的勇气和骨气来战胜人本性中的利己和自私。因此我很同意易中天说的,中国的希望就在于八个字:守住底线,不唱高调。但人往往是这样,要求他人时容易唱高调,面对自己时,容易底线守不住。
再说冷眼冷肠或者说刻薄。年轻时也持过这种观点,觉得钱先生杨先生在某些事情上不够宽容,到现在这般年纪,才理解那首先是因为他们对自己要求够高。普通人的人生不过是一次的妥协之后再加上另外一次妥协,每次妥协之后,为了原谅自己说服内心,就会强调对己对人的宽容。那些对己对人一直高标准严要求的人,在普通人眼里未免不近人情,其实,那正是他们成就自己的方式。另一位堪称先生的女士张兆和写过一联:“十分冷淡存知己,一曲微茫度此生”。大爱“十分冷淡存知己”这一句,可见人家未必是冷眼冷肠,只是要看你够不够得上人家的青眼和热肠罢了。而且,只有真正做学问的人才能明了,删繁就简的专注,对做学问的重要,为这,“十分冷淡”也是值得的。
杨先生走了,不知道这会儿喝过她早就讨论过的“孟婆茶”没有。我想杨先生大概是不愿喝的,她还要去寻锺书和阿媛呢。杨先生的背影渐行渐远,脑海里却是“他们仨”团聚的画面,成千上万的文字、画面和故事曾经从这三个人的笔下诞生,从他们的生命中留下成为给其他生命的馈赠。这些,将超越他们的生命,超越我们所有人的生命。所以,请允许我毫无悲伤的告别,书里见。
前一篇:杨绛经典语录
后一篇:为什么说“猴年马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