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陶渊明在冲突里寻求出路所想到的
(2016-04-27 22:36:23)分类: 散文随笔 |
陶渊明并不是一个不理世事、超脱孤拔的模型,他曾经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他的逃离和回归,要看到他耕居生活的窘迫处境,要明白他直到最后都是入世心很重的人,唯其看见他的不得已而为之,方能理解这种理想碰壁、文明敌不过丛林的创痛。陶渊明向着大地而生,他在田园里辛劳形体,在诗章里抒写欢乐和倾吐愁肠。“隐”不是退缩、逃避,陶渊明在物质上很辛苦,在精神上却实现了心灵的突围,他真挚地热爱农耕生活带给他的自由不羁。
现代人活得心累,常常想要学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尤其向往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要知道,陶渊明弃官隐居,同样要面临吃饭问题,他在诗中自嘲种田“草盛豆苗稀”,收成不佳,最终“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但他守到了最后,我们能做到吗?关于撂饭碗的事儿,张爱玲写过一篇小文。一对穷夫妻依傍着富亲戚生活,端人家饭碗,免不了要看人家眼色。有一回,男人愤怒了,拉着老婆说:“我们走。”然后,顿了一顿,男人接着说:“走,到楼上去。”他们能走到哪里去?男人当然明白自己的处境。吃饭的时候,自然又下楼了。
很多人对生活状态不满意,同时又耽溺其中而不敢改变。很少人会真正自问:这种生活究竟适不适合我?有没有更好的方式可以容纳肉身,并同时解放心灵?谁都不是单纯的社会个体,你想要再次起锚,而你身上早就牵绊几重了。如何能挣、敢挣、舍得挣开?陶渊明回归之后获得的健康的生命力量,是由此而成就的另一种积极的人生。人可以简单素朴,而且是有质量、有信仰地活着。陶渊明在现实与意志愿望的冲突里寻求出路,柔韧而不肯弯曲的生命力,让种子不死,思想盛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