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大儒王阳明十一二岁的时候在京师上学。有一次在书馆里,他向老师问道:“何谓第一等事?”老师回答:“只有读书获取科举名第。”王阳明当即反驳:“第一等事恐怕不是读书登第,应该是读书学做圣贤。”
此时的王阳明也许并不了解像尧舜禹汤这样的圣贤究竟是什么样子,但并不妨碍他向着这个方向努力。早年为自己设定的崇高志向,成为引领着他毅然掘进的航标。
一个有着远大而坚定的志向的人,势必是一个果敢坚韧的人,在向着这样的方向前行的过程中,他“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任何的打击和挫折都消除不了他的这种意志;有了明确的志向,就会努力地去实现,哪怕通往理想的路途再坎坷,也会视作对自己的考验。
其实,越是高远的能够支撑一个人成就一番伟大事业的志向,越带着一定的模糊性。王阳明年少的时候就想做圣贤,但具体什么是圣贤,怎样才能达到圣贤的境界,他并不清楚。于是,才有相应的追索和探寻。前人谈读书的理想,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样的志向,都显得比较抽象,唯其如此,才更能激发生命的潜力。在这一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科举考试,是作为通向成就更高志向的一条路途而存在的。
王阳明最终成为一代大儒,不但是思想家,而且是军事家、教育家,也成为中国历史上鲜有的“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的完人。能够达到这一境界的人,毕竟是少之又少的。但要教育出来一大批有担当、有责任意识、目光远大、心胸广阔的民族精英,却也要通过教育来实现;能让国民整体精神高尚、文明康健、尽职尽责、有所追求,却也是要通过教育来实现的。而对于基础教育,当前亟需做的,还是要摆正考试的位置,从小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志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