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遥(1949年12月3日~1992年11月17日),原名王卫国,汉族,中国当代作家。1949年12月3日生于陕西榆林市清涧县一个贫困农民家庭,7岁时因为家里困难被过继给延川县农村的伯父。
三月,芳草萋萋,柳丝翻飞。在延安大学的后山上,我们从一堆堆孤冢乱坟中好不容易找到了路遥的墓。
这是一个很不起眼的坟茔,尽管路遥作为一个很有才气的伟大的作家,尽管他为这平凡的世界创造并留下了浓重多彩的一页。圆形的坟茔,被砖砌着,像是一个馒头,在春风浩荡的旷野里傲然独立。墓前立着“路遥之墓”的石碑,除此而外,别无装饰,甚至连一只花篮也没有,人们似乎已经早已忘记了这位大作家,这不禁使我感到悲凉。是的,在为名利而计的年代里,有谁会去关注一个默默无闻、辛勤耕耘的作家呢?在物欲横流、人心浮躁的红尘中,又有谁会对那些大部头的文学作品感兴趣呢?
我和朋友默默地站在路遥的墓前,竟相对无言。悠长的春风穿过万物,掀起我们的衣袂,这让我们有些冷颤。
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士子不甘于低下高贵的头颅,书写了一个又一个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丽诗篇,流传着一个又一个催人奋进的佳话:屈原,正是不甘于和权贵同流合污,才以其大无畏的精神书写了心灵的旷世解脱;李白,不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孤傲形象,一直影响着古今文人。当年的路遥,也是如此,不向世俗低头,不向权贵奴颜婢膝。他沉浸在文学的瑰丽世界中,整天手捧书本,就着咸菜,啃着馒头,从校园里匆匆穿过。丰富扎实的大学读书生活给他后来的文学创作注入了源源不竭的丰沛营养。
当年路遥仅仅因为体育课成绩不合格而被校方无情地夺去了他毕业的权利。这个充满激情、满怀梦想、在延大读了四年书的小伙子,就这样怀揣着一纸肄业证离开了校园。令人感到可笑的是,当路遥的文学才华在文坛崭露头角并将震惊世界时,校方又主动请求为他补发毕业证。这算什么呢?最终,路遥——这个陕北的硬汉子还是坚决地摇头了。是啊,一纸毕业证又能证明什么呢?路遥的这个故事和爱迪生被逐出教室的故事同样会发人深思。
就是在陕西作协狭小潮湿的房子里,路遥不停地思索着,不停地书写着。早晨从中午开始,黑夜给了他黑色的眼睛,他却用它来寻找光明和幸福。在这个平凡的世界上,他以非凡的才情和出色的表现方式终于树起了璀璨夺目的人生大旗。第三届茅盾文学奖能授予路遥,正是他自由精神、创造能力的实至名归。
我的思绪飘浮在高远的天空。我想,在路遥红噪文坛时,他是不会想到自己身后的荣辱的,这一块碑石,这一堆墓土和人们采来的鲜花,对于他这样一个不显山露水的人来说,似乎可以长眠无憾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