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老人失去存在感
(2015-11-30 06:44:43)分类: 散文随笔 |
养老无论走哪条路,老人的感情需求都不能缺位。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这是需求,也是目标
有位老同事一双儿女皆在国外生活,老两口去帮他们带大了四个孩子。回国后,进了养老院,又患上老年痴呆。
老龄社会悄然而至,身边这样的事情屡见不鲜。且不说养老的经济压力问题,如何实现老人身边“有人”,在人员快速流动的今天,更是一个大问题。
有人算了笔账,如果跟爸妈住一起,除去应酬、上班、睡觉等时间,平均每天陪伴4小时,一年有1460小时。在异地工作,如果只有过年7天回家,除去路上和应酬时间,一年的陪伴只有24小时。
各国的养老问题都是大问题,中国的养老更具自身特色——重感情、重亲情。客观地说,在现在家庭的倒金字塔结构下,让子女做到传统意义上的陪伴是非常难的,老人也并不奢求那样。未来老人更现实的需求,其实是实现在家庭乃至社会中的存在感。
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这是需求,也是目标。中国的老人,比起吃饱穿暖,图的更是一份要强要面。看过一个小故事,有一家人每天特意留几个盘子让老人刷,就是让老人有存在感。能够让老人自愿发挥余热、凡事老人能出谋划策,这样的家庭养老幸福指数比较高。
哲人说,“相信我,老朽并不是因为年老而容易发生的,而是以往懒惰和愚蠢的无聊时光的报应……我赞许有某种青年特点的老年人。”在采访中,总能深深印证这句哲理。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随着国家越来越重视,市场越来越成熟,养老服务这片巨大的蓝海一定能衍生出比今天更新的养老方案。而对于现在来说,更多的需要反求诸己,让身边的父母,让未来的自己,都有一份属于老年人的存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