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误
(2015-11-13 11:45:05)分类: 散文随笔 |
菊花素有“君子”之誉,傲霜斗雪,不合流俗,故被赋予凛凛人格。菊有共性,人有个性,于是有了“菊官司”,且称之“菊花误”。
《西清诗话》载,王安石曾写《残菊》诗:“黄昏风雨打园林,残菊飘零满地金。”欧阳修读后笑道:“菊花是不落的。”戏续“秋英不比春花落,为报诗人仔细看。”王安石答道:“没听说《楚辞》‘餐秋菊之落英’吗?”——欧阳修会为这种事争执?这很像文人的臆造。
“菊花误”这种事,到冯梦龙手里,便把王安石的反对者换成苏东坡。于是顺理成章的,王安石借故把苏东坡贬到黄州,恰逢重阳节,一夜风过,菊花满地,苏轼傻了,原来贬官至此,就是为了让他看一下落菊。
民间关于苏东坡的传说太多了,也不在乎多一个,但冯梦龙的故事显然是编造的。林语堂的《王安石传》写道,后人对王安石的评说,往往是不公正的。
朱淑真每与李清照并提,可惜所嫁非人,终于自尽,不得入葬。她一生追求爱,却终成“东篱菊”,但绝不苟合于俗。而后世毁之以“不贞”“非好妇”,岂不又是一场“菊花误”?
南宋灭亡后,郑思肖隐居杭州,自称“孤臣”。他原与赵孟頫相善,赵降元后,郑当即与之绝交。郑擅画墨兰,宋亡后,所画兰均无土和根,因土地已沦丧于异族。其作一奇书《心史》,讴歌志士,痛斥奸佞,死前投于寺庙枯井。350年后,书重现人间,毁者称其伪书。终于得到证明时,时间又过去360年。世有菊花,而人不识,岂不还是一场“菊花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