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寒露时节

(2015-10-08 21:38:46)
分类: 知识窗

 


 

            玉蝴蝶·望处雨收云断(诗意·寒露)

                                柳 永(宋)

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wb/res/1/20151008/1444247336370_1.jpg

 

  望处雨收云断,凭阑悄悄,目送秋光。晚景萧疏,堪动宋玉悲凉。水风轻,蘋花渐老,月露冷、梧叶飘黄。遣情伤。故人何在,烟水茫茫。

  难忘,文期酒会,几孤风月,屡变星霜。海阔山遥,未知何处是潇湘。念双燕、难凭远信,指暮天、空识归航。黯相望。断鸿声里,立尽斜阳。


    寒露是九月的节气。寒”表示露水更浓,天气由凉转寒。寒露时节,《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意指此节气气温进一步降低,草木上的露水不仅发白,而且非常冰冷,快要凝结成霜了。天文上规定,太阳到达黄经195°时为寒露,今年寒露交节是10月8日(农历八月廿六)22时43分。民间称“吃了寒露饭,不见单衣汉”,到了寒露,中国各地已全面进入秋季。北方是深秋景象,白云红叶,天冷露寒;南方也秋意渐浓,蝉噤荷残;而东北和西北地区,则四野萧瑟、时见早霜,即将或已经进入初冬。

  唐代诗人元稹的《咏廿四气诗·寒露九月节》这样写道:

  寒露惊秋晚,朝看菊渐黄。千家风扫叶,万里雁随阳。

  化蛤悲群鸟,收田畏早霜。因知松柏志,冬夏色苍苍。

  古代将寒露分为三候:“一候鸿雁来宾;二候雀入大水为蛤;三候菊始黄华。”“鸿雁来宾”,指鸿雁大举南迁(“随阳”)、中途休息(“宾”即住宿);“雀入大水为蛤”,指雀鸟进入海中变成蛤蜊(深秋天寒,很多雀鸟都不见了,古人看到海水里出现大量蛤蜊,贝壳条纹和鸟的很相似,便以为它们是鸟变成的);“菊始黄华”,是说此时菊花已普遍开放。诗中把这三件事都写到了。

  就农事活动来说,这时正是播种冬小麦的时节,有“秋分早,霜降迟,寒露种麦正当时”的说法。当然,这是指黄河流域以南的地区,在北方则要提前一个节气,应是“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

  寒露是夏秋暑热与秋凉干燥的交替时节,中医强调“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深秋时节正是人体阳气收敛之时,养生要遵循“养收”这一原则。这时气候的特点是“燥邪当令”,所以养生的重点是养阴防燥,故古人云:“秋之燥,宜食麻以润燥。”意即应多食用芝麻、糯米、蜂制品等柔润食物,少吃辛辣食品。

  最后,我们欣赏一首宋人郭印的《秋日即事》诗:

  篱边准拟嗅清香,菊蕊真同佛斋妆。

  屈指重阳能几许,夜来寒露已为霜。

  重阳指九月初九重阳节,民间有踏秋登高、吃重阳糕、赏菊花等活动,诗中的“秋日”离重阳节已是很近,寒露为霜,说明快到下一个节气“霜降”了。

    白露、寒露和霜降,是3个连在一起的节气。这3个节气是秋天渐行渐远的脚步,以水凝结成露、进而为霜这样三种形态为标志,让一个秋季特别是深秋季节,变得如水墨画一样,可触可摸。在这里,露两次出现,显示出在秋季位置的重要性,与蒹葭或落叶或鸿雁等秋季常出现的象征物相比,都要格外别致。如果说前者都有些秋季的萧瑟感觉,唯独露显示出秋季的晶莹剔透的一面。中国有很多说秋的词汇,其中一个特殊的词,叫做清秋,这个清秋的“清”字,应该是露所塑造而成的,只是寒露的“寒”字,让这晶莹的露变为清冽,透露出季节的严肃与严酷性。

  寒露的露,比白露的露,要冷了许多,这时候的露与马上到来的下一个节气霜降,紧迫得只有一步之遥。过去常用一句诗是:冬天来了,春天还远吗?也可以这样说 :寒露来了,冬天还远吗?寒露时节,能够隐隐听到冬天的脚步声,在霜那边等候,在雪那边整装待发。

  寒露时节,露是主角。尽管它们只是在夜里出现,在清晨的阳光下消失。但是,它们就像一幕大戏里那些主宰全剧命运的神灵,在倏忽一闪中,在不动声色里,主宰着季节的症候,让开放了整整一个夏季绚烂的花朵尽情凋零,让春天就开始长出的缤纷树叶纷纷飘落,让秋草可以一夜变黄。古诗里说:素秋寒露重,芳事固应稀。又说:九月寒露白,六关秋草黄。说的都是寒露不可阻挡的力量。

  在中国古诗里,有很多这样和节气密切相关的诗句,中国古诗为节气立传,体现了对大自然的敬畏,因为中国古代文化讲究天人合一。如今的诗歌讲究自我和内心,在向内转化的过程中,流失了很多的东西,是非常可惜的。如今,如果不知道白露和寒露的差异,是自然不过的事情了。

  寒露时节,大雁和菊花是不可或缺的配角。在寒露的节气三候里,它们占了两候,说是鸿雁来宾、菊始黄华。它们一为动物、一为植物,一动一静、一天一地,作为这个时节与露水相配的配角,是再合适不过了。尽管落叶纷纷,来年还可以重新绿满枝头,但是落叶毕竟有死亡的特征。大雁南飞,来年依然可以飞回来,和落叶的含义本是一样的,却因为生命的存在,便像南飞过冬串门走亲戚一样,让人有了期盼的情感。孟郊有诗:秋桐故叶下,寒露新雁飞。他在大雁前偏偏用了一个“新”字,是修饰,也是强调大雁来年飞回时新的生命意义。

  菊花在这时候开得最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梅花是冬天的象征、荷花是夏天的象征、兰花是春天的象征、菊花是秋天的象征。咏菊的诗多如牛毛,如果不算屈原诗中的菊花有过于强烈的个人情感意义,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可以说是鼻祖。清淡如菊,淡雅而有味道,是只有人生到达这个季节里才会有的心态和境界。

  寒露时节,登高是最好的选择。其实,登高任何时候都可以,但在寒露时节登高,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特征。这时候登高,才会看到大雁南飞、菊花盛开,更会看到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壮观。这时候,大自然的生老病衰,一下子显得格外醒目,生命在对比中显示出特别的色彩和意义。所以,唐代刘禹锡的诗里才会说:凝光悠悠寒露坠,此时立在最高山。他强调寒露和山的最高处。应该说,这更是这个季节里人在大自然的感召下最高的心态和境界。

上香山,赏红叶

  寒露时节,很多地方有赏枫叶的习俗,“霜叶红于二月花”说的也是这个季节。

  赏枫叶的这个“赏”字非常重要,不同于坐在窗台上或者走到街道上看看叶子就算了,必得身临其境方能品味其妙。

  不过,适合寒露观红叶的是北方地区,尤其是黄河以北。北京地区观赏红叶的时期是10月中旬至11月上旬,其中最佳时期是10月15日至30日。可以说,香山是国内最具口碑的赏红叶地点,说到红叶人们都会不自觉地想到、提及。寒露时节到香山赏红叶,早已成为北京市民的传统习惯与秋季出游的重头戏。

  香山位于北京市西北郊的西山东麓,这里层峦叠嶂,海拔577米,满山黄栌树,霜后呈紫红色。寒露之后,香山方圆数万亩坡地上红艳似火,远观以为它是一片片花瓣,近看才辨清是一片片椭圆的树叶。

  香山观赏红叶绝佳处是森玉笏峰小亭,从亭里极目远眺,远山近坡,鲜红、粉红、猩红、桃红,层次分明,似红霞缭绕,情趣盎然。

  讲养生,吃芝麻

  寒露到,天气由凉爽转向寒冷。根据中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养生理论,这时人们应养阴防燥、润肺益胃。于是,民间就有了“寒露吃芝麻”的习俗。

  芝麻,在《神农本草经》和《本草纲目》等医药学专著里都享有很高的评价,可广泛应用于食疗。

  在北京,与芝麻有关的食品都成了寒露前后的热门货,如芝麻酥、芝麻绿豆糕、芝麻烧饼等。

  芝麻分为白芝麻和黑芝麻。食用以白芝麻为好,药用以黑芝麻为好。白芝麻通常称为“二芝麻”,而黑芝麻的“黑”字不是多余的,是不能省略的。谚语说:“嚼把黑芝麻,百岁无白发”,意思是说黑色芝麻养黑发。黑芝麻又称胡麻、黑脂麻、胡麻仁。在中医笔下的处方中,常见胡麻仁,其实就是黑芝麻。在中医看来,黑芝麻不仅能养黑发,还有护肤美肤的作用。常吃黑芝麻,干燥、粗糙的皮肤能变得细致、光滑、柔嫩,从而延缓衰老。

  还有谚语说:“芝麻绿豆糕,吃了不长包。”这道出芝麻与绿豆都具有排毒的功能。用芝麻榨取的香油,不仅是热菜和凉拌菜的调味佳品,也广泛用于食疗解毒。

  此外,由于寒露与重阳节往往相近,人们在这个时节还要吃花糕,寓意“步步高升”。花糕主要有“糙花糕”“细花糕”“金钱花糕”。

  菊花茶,坚持喝

  每个季节都有适合它精神气质的花。寒露到来的农历九月又称菊月,是菊花的月份。和大多数春夏盛开的花不同,菊花是反季节的花,越是霜寒露重,越是开得艳丽。寒露三候中的“菊始黄华”,指的正是菊花此时普遍开放。

  菊花为寒露时节最具代表性的花卉,处处可见到它的踪迹。此外,由于接近重阳节,某些地区有饮“菊花酒”的习俗,所以重阳节又称“菊花节”。

  每值秋收以后,温州人善于酿制各种美酒,其中到寒露时也少不了酿制几坛菊花酒。此刻将初开的菊花和少许青翠的枝叶,掺和在粮食之中一起用来酿酒,一直到第二年这个时间才开坛饮用。据说这种菊花酒对人的身体大有益处。

  在寒露这一天,古人有时还要取井中的水用来浸造滋补五脏的丸药或药酒,而今天大家则喜欢多饮枸杞菊花茶。古时人们会用寒露后新上的枸杞泡澡,这样做可以使人精神焕发。今人如果嫌麻烦,那可以泡上一壶酒或茶,每天坚持喝,也能起到“和颜悦色”的作用。

  秋钓边,醉江蟹

  寒露时节,全国大部分地区已进入秋季。在江南地区,人们除了赏菊花,还有吃螃蟹、钓鱼的习俗,甚至有“秋钓边”的说法。其含义就是,每到寒露时节,气温快速下降,深水处太阳已经无法晒透,鱼儿便都向水温较高的浅水区游去,便有了人们所说的“秋钓边”。

  湘南产桐子、油茶的地区均有禁山习俗,寒露开禁后方准拣山。大人小孩在这天都会上山采摘茶籽。小孩更大的乐趣则是吃“茶耳”“茶泡”。

  湘西侗族人民有寒露制腌鱼的习俗。据说在这天用米酒、食盐、糯米饭、辣椒面、花椒粉、姜丝等作料腌制的鱼味道特别好。

  寒露前后,虾蟹繁多。老南京人有寒露节气蒸螃蟹的习惯。俗话说:“寒露发脚,霜降捉着,西风响,蟹脚痒。”此时雌蟹卵满、黄膏丰腴,正是吃母蟹的最佳季节。所以,寒露节后,不妨进食几只肥蟹来满足自己的舌尖味蕾。

  而在温州,人们除了饱尝鲜活美味的肥蟹之外,喜欢醉制别有风味的河蟹或江蟹。有的用米酒来醉,有的用盐水来呛,更有的把鲜蟹醉后再将里面膏汁挑出来单独存放,以便招待亲朋好友时品尝。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