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榜题名与名落孙山
(2015-07-02 08:08:57)
标签:
状元高考高考状元大喜杰出企业家 |
分类: 散文随笔 |
中国文字是奇妙的。这“人生四大喜”,每则后面加两个字,便成了“人生四大悲”:
金榜题名时——重名;
洞房花烛夜——隔壁;
久旱逢甘霖——几滴;
他乡遇故知——仇敌。
不必细究这“人生四大喜”的“后缀”是否“合辙押韵”,引发笔者兴致的是,金榜题名时及其重名所带来的冰火两重天的境遇。
真的是冰火两重天,遗憾!未能金榜题名,便有了另一句成语:名落孙山。
打从隋唐开科取士,宋明以降,“高考”似乎越来越影响江山社稷了。到了当下,每年的高考都似乎在画学子的“理想前景图”,也是在圆“望子成龙梦”——一进6月,老天爷都悬一张考卷,要考莘莘学子,也是在考为人父母者,考整个社会。
高考似乎成了独木桥,考得好奖励旅游,天上水下,可以疯个天南地北,考不中颜色都是黑的,称“黑六月”。高考成了社会综合征,相当多的“族群”生了高考“病”。
为了消解“病情”,淡化这“黑色”,近年来,社会各界动了不少脑筋,为“状元及第”降温甚至“重新估价”便在高考及中考后,成了平面媒体和各种媒介一个阶段的“主打内容”。
有引经据典者,伴之“有多少状元能够成才”的诘问。据称,从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正式开科取士到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废止科举的1300年间,有案可稽、有名有姓的状元共计552人,但真正留名青史者屈指可数。武状元名世者唐代的郭子仪,文状元则属明代的文天祥,再有清朝二三,绝大多数的状元,的确是在历史的长河中湮没无闻了。
“江郎才尽”是一个人们熟知的成语,也是南朝文学家江淹的真实故事。很不幸,年轻的才子,及长文思渐衰,才情减退,倒似乎成了状元们的“普遍下场”。
有总结现实者,一份《中国高考状元职业状况调查报告》 得出的结论有点骇人听闻:32年来高考状元全军覆没,竟无一人成才!
怎么叫成才呢?上述“报告”称,在杰出企业家中没有一位是高考状元;中国两院院士、“长江学者”等专家中也难觅状元身影……
这令人不能不问,“杰出企业家”如何定义?如象牙塔之顶端的两院院士是成才的唯一标准?不“达标”就代表一事无成么?
其实,状元及第与名落孙山,看似两极,确是一事之两面。鼓励落榜者尽早走出阴霾,告之“条条道路通罗马”,没必要贬损“科科出状元”。
固然,在中国社会状元总是一个闪着灵光、令人目眩的词汇。“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闻”,因此,人们希望状元常胜不败,“高考状元”顺理成章变成“职场状元”。希望越大,失望也就越大,一旦发现状元天太热也想光膀子,路遇美色也频频注目,便非议丛生,甚至愤懑抨击,实在没有什么理由。
当然,现在对金榜题名的“捧杀”确实成为一个问题,甚至是一个痼疾。但是,笔者发现,在这一问题上又显现出国人的老毛病:往往是一个倾向掩盖另一个倾向,为高考失意者解脱,便炒作状元往往江郎才尽,是高分低能的代表……
细翻上述“报告”可见,大部分状元在各自岗位上也做出了不错的成绩。这,就佐证了笔者的观点,对一直爱学、学习成绩也好的,还应鼓励其冲刺,奋发努力,金榜题名;对不是“那块料”的,也应早早想办法打通父母者的“任督”二脉,减掉加给孩子们的压力,让其按自己兴趣爱好发展,没准东方不亮西方亮,就成了“职场状元”。
由此思之,高考不是“病”,即使带来“社会病”,亦足可医之。一方面,将高考状元请下神坛,以平常心待之,另一方面,让高考落榜者放松心情,尽早开启自己的选择,社会才能全面长足进步,我们大家方可真正谈谈生活幸福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