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钟鼓楼
(2015-05-29 21:54:11)
标签:
钟鼓楼钟楼鼓楼大钟古代计时 |
分类: 东西南北 |
一个初夏的午后,我沿着地安门大街向北,远远就看见红墙黄瓦的鼓楼掩映在绿树丛中。在鼓楼前的红绿灯前停下,透过横七竖八的电话线、电缆线仰视这已有七百多年历史的鼓楼,看上去还是那样巍然而安详,丝毫不理会楼下世俗的匆忙。南门紧锁,红墙上积满灰尘,但在蓝天下,仍是古都风景最好的点缀。绕鼓楼南往东大街走一小段,再北穿过一个小巷,就到了鼓楼后的文化广场。广场东南侧树荫下一圈老人在打麻将,旁边躺着悠闲的小狗,鼓楼的北门外挤满外地旅行团组织的游客,他们在等着排队安检登楼参观。广场北侧居然成了一个搭满篷布的集市,挂的横幅是禁毒宣传购物周,摊贩和购物者熙熙攘攘,来来往往。
绕过购物的人群,来到北边灰墙绿瓦的钟楼下,买张门票进入钟楼大门。南门正中有一个“乾隆御制碑”,记载了当时修建钟楼的情况。仰望钟楼,厚重的灰砖,拱形门窗,琉璃瓦,重檐歇山顶,四角翘起的龙头走兽,还有那斑驳墙砖上顽强生长的草木,在蓝天映衬下,古朴而沧桑,让你顿然就有了历史的纵深感。走过一个灰砖铺就的斜坡,正对着南门的一楼居然开了个茶馆,绕道北边的东北角从一小券门登楼。沿着极为陡峭的台阶直上,再左拐个弯,共要登75级台阶,才能登上摆放大钟的二层楼厅。
透过两边大门射过来的光线,看到一个巨大的铜钟悬挂于粗大的八角形红色木架上,钟呈黄色又略染黑釉,但锻造工艺精美,钟身印有纹理,下楞呈波纹状,恐怕得三四人才能合抱。据旁边的文字介绍,这钟造于明永乐年间,高7.02米,钟身高5.5米,下口直径有3.4米,重达63吨,被誉为古钟之王。整个建筑内部结构将天井、声道、传声融为一体,强调了共鸣、扩音、传声的功能,据称当年是“都城内外,十有余里,莫不耸听”。但现在大钟的周边用一圈铁围栏挡住,不能靠近触摸,左侧有一个撞钟的高台,也不让近身,似乎是收费才能撞击。大钟北侧的一个牌子还介绍铸造这钟的一个传说,说是当年大钟久铸未成,眼看限期将近,老铜匠女儿跳入炉中,最终才铸成了这口大钟,这“美好的传说”让这钟声陡增了些许阴森。
从钟楼的北侧凭栏,越过中轴路可以远眺到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的仰山顶峰天境,还能看到被网友称为“大钉子”的北京观光塔。南侧可以看到对峙的红色鼓楼,广场两侧绿树丛中鼓楼湾的低矮平房,远眺东边的国贸大厦,西边的中央电视塔,都一览无余。
再登南边的鼓楼,从北门进入,一楼是介绍古代计时的文物展,从东侧的券门进入,攀爬同样陡峭的75步楼梯,上得二楼大厅,这里比钟楼宽阔了许多。大厅四周摆了二十五面大鼓,北面正中是一个大更鼓,周边小一轮的24面群鼓依次排列,代表二十四个节气,二层的外走廊上还挂有二十四节气的介绍。西边还陈列着一面残破的大鼓,据介绍为清朝末年使用的旧鼓,残破的鼓面是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刺刀所划。大厅的东端,陈列有古代计时的器碑漏、铜刻漏、柜香漏、屏风香漏等器具,当年就是利用这些器具计时击鼓,后面的钟楼跟随鸣响报时。
从鼓楼的南走廊凭栏远眺,近观是地安门大街的人流车流,远望是景山顶上的万春亭,东可以一览北京CBD商贸区的高楼大厦,西越过什刹海地区的碧水、白塔、绿树,可以看到国家大剧院的玻璃穹顶和新华社大楼的“铅笔尖”,还有更远处的西山山脉。可惜东西、北走廊不开放,让你错失更多的观赏风景的视角。
钟鼓两座楼,始建于元代至元九年(1272年),后毁于火,后多次重建。现在我们所见到的鼓楼建于明代,钟楼则建于清代。在元、明、清三朝近七百年的时光里,钟鼓楼作为古京城的报时中心,“晨钟暮鼓”,报时并启合城门,每天定更和亮更先击鼓后撞钟,定更时,钟声响城门关,交通断,称为“净街”;亮更时,钟声响城门开。直到1924年,清朝最后一个皇帝溥仪被逐出紫禁城后,钟鼓楼才失去了报时功能,从此京城再没有了晨钟暮鼓。1957年,钟鼓楼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89年钟楼开始接待游客参观,现在钟鼓楼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每天接待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