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总盼过年,盼长大,时光却“拖”人,慢慢悠悠,亦步亦趋。年纪渐耄,才体味啥叫“日月如梭”,时乎又如何“似白驹之过隙”。岁月杀人不留痕。少年光景如昨,怎么倏忽间,老之将至,或者干脆老了呢?“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越老,日子过得越快,刷刷刷流逝,时有掌控不住的恐惧。
爱因斯坦趣解他的相对论,说跟美少女一起,一点钟如一分钟,在炭火旁炙烤,一分钟却如一小时。原来时间之短长,有时并不以钟表的走动和万年历为标志,却是以人之感觉为准头的。
老人,又为什么总觉时间过得飞快呢?
大脑时钟放慢,则时间过得快。这是生理和心理学家的研究结果。当大脑时钟放慢时,感觉则反之——似乎时间过得非常快。有人做一实验,让年轻组和年老组两组人群,都闭上眼睛,一分钟之后睁眼。此时,年轻组觉得闭眼时间不到一分钟,年老组却觉得,闭了八九十秒。
感觉人生之短,即时间过得快。常识如此——“老人的日子在一生中所占比例缩小”了。对一个六岁孩童来说,一年是他生活的六分之一,所以他觉得时间慢;而对一个花甲老人来说,一年不过是他人生的六十分之一,所以他感觉时间快。
对新鲜刺激的麻木,也使时间过得快。生理心理学家有个结论——老人的“大脑记忆已很少感觉到新鲜”了。例子是:咱们去一个陌生地,觉得总不到,路好长;返程还是这条路,却似乎缩短了。这是因为,去路风景,样样新鲜,映入眼帘,大脑需处理眼前诸多细节,人又急于到达目的地,难免焦躁,所以觉得路长,时间自然过得慢;返程呢,路边野花依旧,却因见识过而不再吸引眼球,不再刺激大脑了,人之神情松弛,便觉路程短,轻车熟路,回来了。
人生一样,孩童之时,满眼新鲜,每天如饥似渴学习体验新事物,“莫等闲,白了少年头”,恨不能一步并两步,一天作两天,如此,总觉时间过得慢;随着年龄增长,阅历渐丰,看人生,不过如此,似乎没啥新奇的,与世事,近于无争,闲得悠然,暮气生焉,乃至死气沉沉,不知不觉间,一眨眼一个月,再眨眼一整年,三眨眼,紧逼终点啦……
唉,人之生理变化,是无法阻挡的,即使用了所谓科学养生法,可延缓衰老,却万难返老还童哇。
然而老年人感觉时间过得快,就沮丧、紧张、抱怨吗?不必。似以坦然对之为妥。进一步,何不令自己心理年轻化呢——此或谓另一种“返老还童”也。
老子曰:“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意思是,专守精气使不乱,即能如婴儿般柔顺。这个“柔”,不单指形体,也蕴含了搜寻新生事物的意思——婴儿眼里的大千世界,无处不新鲜啊。如果始终对世界抱有十分好奇和勇于探索的赤子心,永远会像那英气勃发的少年郎。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也许一辈子没啥大成就,无碍。“野芳虽晚不须嗟”,当此之时,不说什么“大器晚成”了,要紧的是,须有一颗年轻进取的心,每走一步,都尽力把人生征途装点得绚丽多彩。所谓“满目青山夕照明”,老年人,该有这样善于发现的眼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