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元,是一个很美的汉字。
在甲骨文里,它是这样 ,或这样
。一个侧面的人形,头顶上一横,遮住了一切。古人说,“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在这里,一是时空上的意义,代表混沌太初。这个人,头顶一片混沌,是人类的初始状态。上面再加一短横,就成了元字的基本结构。一个元字,深邃得看不到源头。
然后,它一直在泥土里沉睡。
当我们看见它时,已经是四千多年以后。在公元十九世纪的阳光下,它惊艳亮相。可是我们不懂得它。文字的研究,没有科学的仪器可以精确测量,短之纳米,长之光年,只能猜测,旁征博引地猜测。
关于元,有专家这么猜测:人身上面一短横,即脑袋。所以,元即是首。难怪有元首一词。所谓连中三元——解元、会元、状元,古时科举的分级考试,都得了第一名,人中极品,读书人之首。
和元字相比,旦更像是一幅画:
。那是太阳跃出海平面的一刻,欲离未离,牵牵绊绊的一瞬间。大约从小篆开始,日和海分离了。如今的旦字,规规矩矩的,割断了那种牵绊,也删除了天马行空的想象力。
古人也描绘了山上的日出。
50多年前,人们在山东大汶口发掘出距今四千到六千年前的古代文化遗存,在一件古陶尊的腹部,人们看到了四千年前的太阳:
。土黄色器皿上,彩色线条,下面是山峰,上面是太阳,火焰山峰太阳,如此简单的线条,如此恢弘的意象。
还是大汶口的陶器上,还有这样的图形:
。是字?是符?是图?无人知晓,有人把它读作旦,有人认为是祭天的图腾,有人看到古人对太阳的崇拜。
认识了元和旦的前世今生,现在把元旦两个字连起来读,似乎可以读出中国文化的神秘、凝重和辉煌。
元旦,旦之首,一年中第一个太阳。元旦,就是新一年的第一天,初始的一天。其实,“元旦”一词,也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而中国古代的元旦,准确地说,应该是现在的春节。
元旦的意思,历经数千年而不变。有趣的是时间,元旦究竟是哪一天?老祖宗似乎一直在变,因为中国人用的农历是变化的。据说周朝以十一月为正月;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以阳春月也就是十月为正月;到了汉武帝,规定孟喜月(即元月)为正月,正月初一成为元旦。这一叫,一直叫到1911年。辛亥革命后建立“中华民国”,剪掉辫子的中国人要与世界同步,决定使用公历。于是从1912年开始,规定阳历的一月一日称“元旦”,农历一月一日称“春节”。
无论元旦是哪一天,总之,一元复始,气象更新,一切重新开始。过去一年有那么多垃圾,都扔掉吧,让自己有一个新的开始,像初始的太阳一般新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