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鼓楼
(2014-11-07 09:18:16)分类: 知识窗 |
中国的钟鼓楼早在汉代就有。史书说那时候可是“天明击鼓催人起,入夜鸣钟催人息”,到了唐代直至清代变成“晨钟暮鼓”。
定更和亮更很多人不知道意思。在这里我解释一下,古人将一日分为十二时,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古时人们把子时后的黑夜划分为五个相等的时间段,依次分别称为初更、二更、三更、四更、五更。每更等于现在的两个小时。黄昏戌时(19时至21时)叫定更,亥时(21时至23时)叫二更,夜半子时(23时至晨1时)叫三更,鸡鸣丑时(1时至3时)叫四更,平旦(天亮)寅时(3时至5时)叫五更,五更又叫亮更,即天明的意思。
明代末期,欧洲的钟表传入我国,人们逐渐掌握了仿制钟表的技术。到了清代中期后许多富贵人家都有了钟表,自此钟鼓楼报时功能的重要性已逐渐减弱,而随着封建王朝的覆灭,其象征帝权的意义更是完全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