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经典赏读:君子之交淡若水

(2014-10-26 08:58:08)
分类: 散文随笔

    【经典原文】

    

    君子之交淡若水②,小人之交甘若醴③;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

    ——《庄子·山木》

    【注释】

    ①君子:品行端正的人。

    ②淡若水:这里“淡若水”不是交往浅的意思,而是指君子之间的交往不含任何的功利之心。他们的交往纯属友谊,不尚虚礼。

    ③醴:甜酒。

    【延伸阅读】

    【译文】

    君子间的交往像水一样清淡,小人间的交往像甜酒一样甘浓。君子之交淡泊但从内心里亲近,小人之交过于甜蜜往往容易断绝。

    【题解】

    “君子之交淡若水”是中国人长期以来推崇的理想交友境界。君子之交,源于相互的理解和信任,在这理解和信任中,重义轻利,很少相互利用,所以在常人看来,就像水一样淡。这“淡”字道出了人与人之间交往应把握一定的度,保持适度的距离。

    【相关链接】子游曰:“事君数①,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论语·里仁》

    【注释】①数:屡次。②斯:则,就。

    【译文】子游说:“侍奉君主,劝谏多了,就会招来羞辱;与朋友相交亦是如此,功说多了,就会受到疏远。”

    【题解】君臣之间也好,朋友之间也好,太亲密或太疏远都不是最佳状态,保持适当的距离是交往之道。

    季子然①问:“仲由、冉求可谓大臣与②?”子曰:“吾以子为异之问③,曾④由与求之问。所谓大臣者,以道事⑤君,不可则止。今由与求也,可谓具臣⑥矣。”

    ——《论语·先进》

    【注释】①季子然:季氏家的子弟,名子然。当时仲由、冉求都在季氏家做家臣。②与:同“欤”,表示疑问、反诘的语气。③异:其他。为异之问:在问其他(人)。④曾:乃、原来是。⑤事:侍奉。⑥具臣:具有相当才能的臣属。

    【译文】季子然问:“仲由和冉求可以算是大臣吗?”孔子说:“我以为你是在问其他人,原来是在问仲由和冉求啊!所谓大臣,必须要能以正道来侍奉君主,如果行不通,就不应该再当大臣。现在仲由和冉求,只能算是具有相当才能臣属了。”

    不即①不离②,无缚无脱。

    ——(唐)《圆觉经》卷上

    【注释】①即:接近、靠近。②离:疏远、离开。③缚:束缚、约束。④脱:放任。

    【题解】“不即不离”本是佛教用语,指众生和佛的关系,既不是等同,也不是两个个别体。这个成语现用来指对人的关系或态度,既不太亲近,也不太疏远。

    处世不宜与俗同,亦不宜与俗异;作事不宜令人厌,亦不宜令人喜。

    ——(明)洪应明《菜根谭》

    新解

    “上善若水”乃仁信

    ■宏任

    两千年前,老子在《道德经》第八章中提出:“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如今不少书法家题写:“上善若水”赠送亲友或参加书展。在老子心中,世上最好的是水。“上善若水”从古至今被世人认为是最高的善、最高的美、最高的智慧、最高的品格。

    “上善若水”是老子的名言,具有深刻的哲理,意味无穷,今天读来对我们做人处事,应对社会纷争仍有诸多启迪。

    怎样领悟“上善若水”的深刻内涵呢?从水以下的特点可以看出水的善和美,仁和信。

    水是生命之源。世上万物生于水,有水才有生命。水是灵动的,有凝聚力的。有水的地方是有过生命的地方或将有生命的地方。水处于低下之地,利万物容万物保万物而不与之争,品格高尚,故无尤。

    水往低处流。水顺势而动不停地向低处流,永远地在低处。人往高处走,不停地走向高处。老子喜欢水处低处的特点。生命之根不在高处而在低处。有史以来,皇帝及后代的高官,他们的地位高,但根在基层在群众,没有群众的供养,没有群众的支持,他们能高高在上吗?

    水胸怀宽广。水不停地流动,不停地荡涤万物,不停地吸纳万物,不求索取,只为奉献。是水让万物更新,是水哺育一代又一代英雄人物。水的胸怀,水的包容,水的不与之争实为“上善”,实为“心善渊”。

    水随遇而安。水不刻意选择生存环境,它公开透明,清澈见底,荡涤污浊而不染,淡定地看万物的变化,以宽容平静的心看待万象的纷争,而不与之做无谓的争斗,始终保持着自己圣洁的灵魂。

    学习“上善若水”,领会其精神,结合当今社会的变化,结合自身实情,自觉传承精典文化,做一个拥有淡定心态的人,看淡万象,看淡名利;做一个拥有宽容心的人,能容人容事,汲取有益的养分;做一个拥有一颗平常心的人,一切随遇而安,顺其自然,活出自我特色,利万物而不与之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选择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