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是我国十一世纪前期的政治改革家、北宋著名文学家。他的一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两岁的时候,父亲去世,随母亲改嫁而姓朱,名说。他刻苦学习,二十多岁时考中了进士,并做了一名小官,接着又复了范姓,取名仲淹。他曾因大胆言事而一连三次遭贬;直至五十五岁时,才有机会施展抱负,为实现其政治理想而进行了一次变法改革的尝试。这事发生在宋仁宗庆历年间,所以史称“庆历新政”。
“庆历新政”的序幕是由几项重要的朝廷人事变更揭开的。庆历三年(1043)三月,宋仁宗一改压制言论的旧套,增加谏官名额;将一再贬谪的欧阳修等人任为谏官。四月,升范仲淹、韩琦为枢密副使;以杜衍代替夏竦为枢密使,与范、韩共同主持全国军事。又罢免了因循而又衰病不堪的老宰相吕夷简,更换了三司使(财务大臣)。一时,革新派在朝中占据了优势。八月,范仲淹出任参知政事(副宰相),富弼任枢密副使;仁宗又开天章阁,召辅臣共进“边大略”和“当世急务”。稍后,范仲淹和富弼等人都提出各种改革建议和新政纲领。范仲淹的新政纲领便是著名的《条陈十事》。这十事是:
(一)“明黜陟”。严格官吏升迁考核制度。(二)“抑侥幸”。限制官僚子弟亲属通过“恩荫”作官。(三)“精贡举”。改革科举内容和程式。(四)“择官长”。加强各级长官的保举选派。(五)“均公田”。调整多寡过分悬殊的官员“职田”,防止和减少贪污。(六)“厚农桑”。组织和奖励兴修水利,发展生产。(七)“修武备”。招募卫兵,并组织他们务农。(八)“减徭役”。裁并州县,减轻农民负担。(九)“覃恩信”。督责地方落实朝廷赦令等恩泽。(十)“重命令”。严肃中央政令。《十事》中的重点是整顿吏治。范仲淹认为:“革弊于久安,非朝夕可也”,“事有先后”,须考虑“时所宜先”而“采取可行者”入手。十事中的大多数,当时都曾先后被仁宗采纳,七次诏命,颁行全国,号称“新政”。
上述“新政”实行不到半年,朝中便已“认者籍籍”,“众心不悦”,围绕“新政”和反“新政”的斗争愈演愈烈。在改革中受到损害的宗室勋贵、豪族地主和大官僚们,首先攻击革新派结成私党,“肩为朋比”。他们诬蔑范仲淹、富弼、欧阳修等“心所爱者,尽意主张”,“不附己者,力加排斥”;“朋党胶漆”,“倾朝共畏”。其次,又通过内侍上密疏给仁宗说:“一人私党,止作十数(人);合五介门下党与,已无虑五六十人。使此五六十人递相提挈,不过三二年,布满要路,则误朝迷国……何施不可?九重至深,万机至重,何由察知?”仁宗狐疑,加上夏竦等人的诬陷,庆历四年(1044)四月,欧阳修离京,奉使河东。庆历五年(1045)春,范仲淹罢相,以边帅兼知州。接着,富弼、杜衍、韩琦也相继去辅臣要职,出行知州。历时一年零几个月的“新政”也先后罢废。
由范仲淹、欧阳修、韩琦等主持的这次政治改革虽然失败了,但他们企图利用改革之斧开拓一条救亡道路的尝试,则很快被王安石所效法,并加以发挥,成为震惊中外的“熙宁变法”。
对国家大事,范仲淹总是慷慨直言,奋不顾身,从不考虑个人得失。天圣七年(1029)的冬天,皇帝带领百官向章献太后祝寿,他坚决反对:“奉亲于内,自有家人礼,顾与百官同列,南面而朝之,不可为后世法”,并上疏请太后还政。事后不久,范仲淹被派出京城,做河中府通判。明道二年(1033),太后去世,范仲淹又被召回京城,做右司谏。可是不到一年,就因谏止废郭皇后,被贬到了睦州。景祐二年(1035),范仲淹再次被召回朝廷,判国子监,进除吏部员外郎,权知开封府。第二年,因献百官图批评宰相吕夷简而被罢黜,出知饶州。后来西夏李元昊反叛,范仲淹被派往边地,抵抗西夏。先被任命为陕西都转运使,继而被任命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兼知延州(今陕西延安县)。在边地,他一面操练兵马,一面大兴营田,听民互市,一时间盛名大震。在西夏前线三年,和韩琦等一起改变了宋朝对西夏入侵的被动局面,做到了士勇边实,并迫使元昊请和。那时边地上有一首歌谣:“军中有一韩,西贼闻之心胆寒;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而西夏人也说范仲淹“胸中自有数万甲兵”。
范仲淹为政宽厚,对自己的部下、对士卒很是爱护,时时处处留心着民生,随时准备帮助别人,喜欢救人急难。在睦州时,一天,他带着自己手下的人登楼置酒,还没有举杯,忽然见到几个穿着丧服的人匆匆走过。他就赶紧派人询问是怎么回事。原来是一个寄居的士人死了,准备出殡,但却穷得连装敛都没有。范仲淹听了很难过,当即撤宴席。
范仲淹不仅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优秀的文学家。仁者的胸怀,深厚的艺术修养,使他为后世留下了传诵至今的作品,除了散文《岳阳楼记》,词是范仲淹的另一重要的文学成就,《渔家傲》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边地的生活,给了他实地体验,使他的词带上了苍劲悲壮的色彩: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渔家傲》词以它开阔的境界,突破了北宋前期的婉丽词风,为词的创作引进了新的因素。在文学史上,范仲淹虽然知名的作品不多,但却占有重要的地位,是一位独具魅力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