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竹梅老翁
竹梅老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73,826
  • 关注人气:2,19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浅析

(2014-04-26 15:18:54)
标签:

绝唱

胸怀

流韵

表达方法

首诗

时尚

分类: 散文随笔
    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写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为李白奉命“赐金还山”、南游金陵时所作。全诗以登临凤凰台时的所见所感而起兴唱叹,把天荒地老的历史变迁与悠远飘忽的传说故事结合起来述志言情,用以表达深沉的历史感悟与清醒的现实思索。

    开头两句写凤凰台的传说,音节流转明快,极其优美。以凤凰台的传说起笔落墨,用以表达对时空变换的感慨。点明了凤去台空,六朝繁华,一去不返。“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自然而然,明快畅顺;虽然十四个字中连用了三个“凤”字,但丝毫不使人嫌其重复,更没有常见咏史诗的那种刻板、生硬的毛病。

    三、四句就“凤凰台”进一步发挥,从“凤去台空”的变化时空入手,继续深入开掘其中的启示意义。“生子当如孙仲谋”,风流倜傥的六朝人物以及众多的统治者,他们都已经被埋入坟墓,成为历史的陈迹;就连那巍峨的宫殿如今也已经荒芜破败,一片断壁残垣。煊赫与繁华究竟留下什么值得纪念的东西呢?李白对这些历史人物,除引起一些感慨之外,没有丝毫惋惜。那么,当他把历史眼光聚焦在那些历史人物身上的时候,态度显而易见。花草蓬勃,天地依旧,一切都按照规律变化发展着。这就是历史,这就是千古兴亡!

    接下来的两句表现出李白没有让自己的思想完全沉浸在对历史的凭吊当中,而把深邃的目光投向大自然。这两句对仗工整,气象万千。自然力的巨大,赋予人以强健的气势、宽广的胸怀,也把人从历史的遐想中拉回现实,重新感受大自然的永恒。在这里李白化用了陆贾《新论·慎微篇》中的“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的说法,用来寄托自己的内心。他的痛苦,他的“与尔同销万古愁”的情结,也就容易理解。李白这两句诗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围,而自己报国无门,他的心情是十分沉痛的。特别是其中的“长安不见”又内含远望之“登”字义,既与题目遥相呼应,更把无限的情思涂抹到水天一色的大江、巍峨峥嵘的青山与澄澈无际的天空当中。这样心中情与眼中景也就茫茫然交织在一起,于是山色水光,发思古之幽情,思接千载;江水滔滔,引伤今之离恨,流韵无穷。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的艺术特点,首先在于其中所回荡着的那种充沛、浑厚之气。诗虽属咏古诗,然而字里行间隐寓着伤时的感慨;其次在于对时空观念的完美表达。这既体现在对历史与自然的认识上,也体现在他构造时空艺术境界的表达方法上。李白强调的自然永恒不朽,一方面是宣传他的以自然为中心的“物我为一”的世界观,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揭露历史上的统治神话。一切的繁华与骄奢淫逸都会烟消云散,如果说它们还存在,似乎也只是作为自然的反衬而存在的。这首诗的艺术特点还在于别致自然的遣词造句。由于诗以寓目山河为线索,于是追求情随景生也就显得特别重要。“凤凰”的高飞与“凤凰台”的“空”,洁净、疏朗,显然与诗人潇洒的气质和略带感伤的情怀相一致。另外,整首“登临”的内在精神,与“埋幽径”“成古丘”的冷落清凉,与“三山”“一水”的自然境界,与忧谗畏忌的“浮云”惆怅和不见“长安”的无奈凄凉,都被恰切的语词链条紧紧地勾联在一起,从而当得起“古今题咏,惟谪仙为绝唱”的赞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范仲淹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