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竹梅老翁
竹梅老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73,826
  • 关注人气:2,19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贺年卡的由来

(2014-02-09 22:55:48)
标签:

普通百姓

由来

姓名

用纸

我国

时尚

分类: 老年天地

  

 

    贺年卡,也称“拜年帖”,是在元旦或春节送给亲友的一种艺术纪念品。我国自古就有贺年卡,最早可追溯至秦汉时期,贺卡初期叫“名帖”,以介绍自己为主,西汉称之“谒”,今天贵宾相见还在说“拜谒”,东汉后叫“名刺”,名刺一词日本至今仍在使用,就是我们常用的名片。

    清代学者赵翼在《陔余丛考》中说:“古人通名,本用削木书字,汉初谓之谒,汉末谓之刺,汉以后虽用纸,而仍沿用刺。”可见,自东汉以后,造纸业的发展为贺年卡提供了新的材料,文人雅士开始在纸片上绘制一些象征吉祥的花卉、人物等图案,然后写上自己的姓名送给亲友,以此贺岁,一张贺年卡往往就是一帖精美的书法作品。

    唐宋年间,贺年卡除沿袭“通刺”的旧称外,又叫“飞帖”或“门状”。唐贞观年间,国泰民安,唐太宗在新年时大宴群臣,并用赤金压制贺年卡,镌刻御书“普天同庆”作为赐赏,恭贺佳节。到了宋代,送贺年卡已成为一种时尚,并出现了合页、连页等新式样。南宋文学家周密在《癸辛杂识》中记载:“节序交贺之礼,不能亲至者,每以束刺签名于上,使一仆通投之,俗以为常。”周辉在《清波杂志》中说:“宋元佑年间,新年贺节,往往使用佣仆持名刺代往。”当时士大夫交游广,若四处登门问候,既耗费时间,也耗费精力,因此有些朋友他们就不亲自前往,而是派仆人拿一种用梅花笺纸裁成的两寸宽、三寸长,上面写有受贺人姓名、住址和恭贺话语的卡片前往代为拜年。贺卡的商业性邮递也从宋代始。张世南的《游宦纪闻》中载,每逢冬至、元旦年节,“凡在外官,皆以状至其长吏”,这应该是邮政作为贺卡的信使最早的记载。

    在明代,贺年卡已经被广泛使用。清代,人们习惯用红色纸板制作贺年卡,以象征喜庆吉祥,故称之为“红单”或“拜年帖”。民国时期,贺年卡的使用已不仅局限于农历春节,在元旦甚至圣诞等节日也开始有人寄赠贺年卡,而且花色、品种逐渐增多,日益为普通百姓所接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马,生生不息
后一篇:说马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