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马,生生不息

(2014-02-09 22:51:24)
标签:

时代精神

胸肌

图像

形体

贵族

时尚

分类: 散文随笔

     在中国传统中,马被看做是龙在地上的化身,其所象征的龙马精神更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写照。从汉砖壁画到昭陵六骏,从工笔细腻的游春图到写意挥洒的骏马图,马作为生生不息的主题始终是中国画家的偏爱。因为马与人的密切关系,艺术家们得以深入地了解马的习性和特点,并由其中生发出许多对人格美感和精神品德的领悟,而正是这些领悟给他们的作品赋予了震撼人心的美学意义。

 

    灵蛇揖别,天马驰来。2014年农历甲午,是为马年。

    在中国古代,体姿英俊的良马,一贯深受国人的喜爱,产生出许多传奇的神话。最早见于文字记录的关于良马的传说,应属西周穆王远游时所驾驭的八龙之骏:绝地、翻羽、奔霄、超影、踰辉、超光、腾雾和挟翼。当时这些骏马不是用来骑乘,而是用于驾车。中国古代用马驾车的历史比西周更早,通过田野考古发掘,在河南、陕西、山东等殷商时期的遗存中出土双轮木马车和驾车的辕马,可惜只保存马骨架,难以看清它原来的体貌。幸而在陕西甘泉发现有两件商代铸造的青铜马,使我们能看到商马的形貌。青铜马呈站立姿态,体矮颈粗,四肢较短而双耳颇大,外貌并不显神骏。西周一个名叫盠的贵族铸造的青铜驹尊,是关于“执驹”之礼所铸的礼器,形貌铸成一匹未成年的小马驹,它的形体和甘泉商马相同。河南、河北、湖北等地东周墓出土的青铜马,全都是头大颈粗,而四肢矮短,反映出商周马匹的真实面貌。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出土的陶马,虽然塑制得与真马同等大小,但形貌特征仍承袭着商周马,表明马种没有改变。

    进入西汉,特别是到了汉武帝时期,随着抗击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和组建骑兵的需要,一方面在国内采取鼓励养马等措施,另一方面向域外寻求优良马种,甚至不惜动用战争手段以获取大宛的汗血宝马,称为“天马”,都城长安唱起了“天马徕,从西极,涉流沙,九夷服……”的歌辞。于是从汉代墓葬发掘出的有关骏马文物,与商周马不同,造型特征为之一变,反映出西汉马种改良的成果。西汉早期的典型作品,是陕西茂陵附近出土的鎏金青铜马。立姿的铜马,四肢修长,头小而英俊,双耳如批竹,颈长而弯曲,胸围宽厚,胸肌劲健,臀尻圆壮,正是模拟着“天马”的形貌。此后从西汉后期直到东汉时期,墓葬内随葬的青铜或陶、木的骏马模型,墓室壁画和画像石、画像砖中绘出的骏马图像,全都模拟着天马的体貌,姿体雄劲,造型生动。四川东汉墓出土画像砖,更不乏表现骏马的画面,不论是被人乘骑或驾车,都同样雄劲豪健,飞驰向前。无数奔腾的天马形象,正反映出汉代那奋发向上的时代精神。

    到了唐代,中国古代骏马造型又达到一个艺术新高峰。唐太宗昭陵前树立的六匹骏马气势雄浑的巨幅浮雕像,开创了唐马雕塑的时代新风。在文化艺术空前发达的盛唐时期,描绘骏马的艺术品同样走向繁荣。在绘画方面,许多名家精于画马,仅在大诗人杜甫的诗作中,就可以读到《丹青引——赠曹将军霸》、《卫讽录事宅观曹将军画马》等吟咏马画的诗篇。诗人称颂的画家曹霸的作品没有流传下来,但他的弟子韩幹所画“照夜白”图,流传至今,可见唐代名家所画骏马真貌。不仅名画家,就是在墓室壁画中所见骏马形貌,同样形神兼备。新疆吐鲁番唐墓还出土过一件木骨绢面八曲屏风,屏面均绘树下小童牵马图,笔墨流畅,形貌生动,堪称民间佳作。目前保留下来的唐马塑像,最令人赞赏的还是一些随葬在墓中的陶马,特别是其中的三彩作品,无不色泽鲜明,体态雄健,制工精美。同时,在色彩方面除了习见的黄、白、黑等彩外,在洛阳关林唐墓中竟然出土过一匹通体施蓝彩的马。蓝躯体上又间有乳白色斑纹,长鬃雪白,四蹄橙黄,更显釉色莹润,色彩鲜明。同样的蓝色泥塑马,在新疆吐鲁番唐墓也出土过。虽然在现实的自然界中看不到蓝毛马,但是古代匠师如此大胆地设色,突破常规,超越现实,使观者得到特殊的艺术享受,实为不同凡响的佳作。

    时至今日,飞驰的骏马,永远是表现奋发向上的长盛不衰的主题,它不断激励追寻“中国梦”的中华民族向前腾飞,向新的目标奋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三江源纪行
后一篇:贺年卡的由来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