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求良善之心

(2014-02-04 10:49:36)
标签:

端也

所说

公孙丑上

眸子

人生

时尚

分类: 散文随笔

       鲁迅说:“要极省俭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我以为这话是极对的,倘若画了全副的头发,即使细得逼真也毫无意思。”(《我是怎样做起小说来的》)他在《祝福》中就这样刻画祥林嫂:“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所谓哀莫大于心死,真是意味深长。

    最早孟子就是这样说的,《离娄上》曰:“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瞭(明)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昏)焉。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廋(匿)哉?”

    所谓“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孟子已经说得清清楚楚。为什么儿童的眼神普遍比较清澈,呈现出一种天真无邪的样子,是他毫无心机可言。而成人往往心事重重,所以做一件事情时,他的眼光神色就会泄露心里的感情,经常会发生语言、表情、行为的不和谐,传达出复杂的信息来。这不正是孟子“人之初、性本善”之说的具体解证吗?

    孟子是第一个明确提出“良心”概念的,他说:“虽存乎人者,岂无仁义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犹斧斤之于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为美乎?”(《告子上》)显然,孟子所说的良心,即是良善之心,仁义之心。

    孟子在与得意门生公孙丑谈论人性时,进一步把良心概括为“四心”和“四端”:“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公孙丑上》)这“四心”与仁、义、礼、智的“四端”相对应,既是连通,又是开端,就像人的四肢一样重要。

    孟子曰:“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丢失)心而已矣。”(《告子上》)他呼吁人们去找回丢失的“良心”,这才是人生的“学问之道”。“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尽心上》)有良心,讲良心,要顶天立地活着,堂堂正正做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漫说“先生”
后一篇:俭节则昌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