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美酒
(2014-01-26 15:26:34)
标签:
葡萄美酒
不断
水果
西方人
古汉语
时尚
|
分类:
知识窗
|
葡萄,我国古称
“蒲陶”“蒲萄”“蒲桃”“葡桃”等,葡萄酒则相应地称作“蒲陶酒”等。在古汉语中,“葡萄”也可以指“葡萄酒”。关于葡萄的来历,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写道:“葡萄,《汉书》作蒲桃,可造酒,人酺饮之,则醄然而醉,故有是名。”“酺”是聚饮的意思,“醄”是大醉的样子。按李时珍的说法,葡萄之所以称为葡萄,是因为这种水果酿成的酒能使人饮后醄然而醉,故借
“酺”与“醄”两字,叫做葡萄。
我国为葡萄属植物的起源中心之一,原产于我国的葡萄属植物约有30多种(包括变种)。例如分布在我国东北、北部及中部的山葡萄,产于中部和南部的葛藟,产于中部至西南部的刺葡萄,分布广泛的蘡薁等等,都是野葡萄。
在唐代诗人王翰所作《凉州词》中,耳熟能详的诗句“葡萄美酒夜光杯”极为形象地比喻了葡萄酒这种舶来品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的结晶。
在中国,葡萄栽培和葡萄酒酿造技术的传入应归功于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史记·大宛列传》记载:“宛左右以蒲陶为酒,富人藏酒至万余石,久者数十岁不败。俗嗜酒,马嗜苜蓿。汉使取其实来,于是天子始种苜蓿、蒲陶肥饶也。”
当时,只有极少数地区如凉州能栽培葡萄,然受制于交通不发达,葡萄酒只能作为一种珍贵饮料为达官贵人所享用,却未能流传为大众饮料,葡萄酒文化在古代中国的普及因而有了很大的局限性,直到1892年张弼士创建张裕葡萄酒厂,中国葡萄酒业才开始工业化生产。
新中国成立后,葡萄酒业被政府重视得以慢慢发展起来。中国葡萄酒市场的真正兴起是在20世纪90年代,葡萄酒被当做一个新酒种推广,引得猎奇的人们跟风消费葡萄酒。由于缺乏对葡萄酒的鉴赏与辨别能力,也缺乏葡萄酒文化的支撑以及相关标准、监督和管理,使得葡萄酒市场几度跌宕起伏。随着真正了解葡萄酒的人数日渐增加,消费群体也相对固定,葡萄酒逐渐成为受欢迎的饮品,并且开始渐次弥补中国本土葡萄酒文化的断层。
广义上的葡萄酒文化包括几千年来不断改进和提高的葡萄栽培管理技术、葡萄酒酿造技术、法律制度、酒俗酒礼、饮酒器皿以及文人墨客所创作的与葡萄酒相关的书画、诗文词句等。而狭义上的葡萄酒文化则仅指葡萄酒品饮的礼节、风俗、逸闻等。从餐桌礼仪上讲,西方人经过长期不断地探索,逐渐形成了一套享受葡萄酒的餐桌礼仪。如注重酒杯与葡萄酒酒种的搭配、葡萄酒酒种与菜肴的搭配;讲究在恰当的温度范围内饮用香槟酒、干红、干白等各种葡萄酒。另外,西方人在斟酒、倒酒、品尝、菜肴的配搭各方面都有近乎严苛的要求,这些可谓繁琐的餐桌礼仪显然不能被中国人普遍接受。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