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胡适的人生观:事功第一,及时行乐

(2013-11-08 23:32:29)
标签:

人生观

博士

家累

祖望

少年人

时尚

分类: 历史
 
 
  胡适是谁?他为人所知的身份,是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但与此同时,他还是一个入世的哲人,一个专注事业的丈夫,一个笃信“无后主义”的父亲……如此复杂的身份,皆源于他所秉持的人生哲学。
 
“无后主义”
 
  胡适既不是一个罗曼蒂克的人,也不是一个真正希冀举案齐眉的人,虽然他在留美的时候,写过一首诗给后来的妻子江冬秀,遐想他俩未来“我当授君读,君为我具酒”的画眉之乐。
 
  关于这点,敏感的杜威夫人就洞察到了。杜威夫人在一封家信里,形容胡适是一个对家事三不管的男人。江冬秀生祖望的时候,胡适不在场。到了江冬秀要生素斐的时候,胡适连预产期是什么时候都搞错了。她说:她生第一胎(祖望)的时候,他人不在场。但至少那时她是在娘家。我不能作太多的臆测,但我知道他是不会让家事或任何其他事务去妨碍他的事业的。
 
  1931年1月,一代才女陈衡哲跟胡适到上海开会。胡适在日记里记下了他们的谈话:“与莎菲(陈衡哲)谈,她说Love(爱)是人生唯一的事;我说Love只是人生的一件事,只是人生许多活动之一而已。她说:‘这是因为你是男子。’其实,今日许多少年人都误在轻信Love是人生唯一的事。”说胡适不是一个罗曼蒂克的人,信然。
 
  杜威夫人对胡适的臧否也是一针见血。他是不会让家事或任何其他事妨碍他的事业的。早在留美的时候,胡适就秉持“无后主义”了。后来他结了婚,而且连生了3个孩子,但是他的哲学信念,从来就认为妻子、孩子都是“事功”的障碍。他曾说:“吾人行见最伟大之事功皆出于无子之人耳。其人虽不能以形体传后,然其心思精神则已传矣。故惟无后者,乃最能传后者也。”他甚至怀疑“吾国二千年来,无论文学、哲学、科学、政治,皆无有出类拔萃之人物,其中最大原因,得毋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一言欲?”
 
结婚生子
 
  不过,胡适好夸言“无后主义”,但他从来没有说过“无妻主义”或独身主义。这一点是很值得注意的。换句话说,胡适的“无后主义”不以“无妻主义”作为先决条件。即使他强调跟江冬秀成婚,是因为这桩婚事是母亲替他做主的。他曾对女性友人,美国人韦莲司说的:“我有一个很好、很好的母亲,我的一切都是她赐予的。”新婚之后他也在信中告诉他的叔叔胡祥木:“吾之就此婚事,全为吾母起见,故从不曾挑剔为难(若不为此,吾决不就此婚,此意但可为足下道,不足为外人言也)。”
 
  这封信写于1918年5月2日。然而,在写这封信之前的一个半月以前,也就是3月17日,他有一封以胡适的风格来说,相当缠绵的信给江冬秀:
 
  “你为何不写信与我了?我心里很怪你,快点多写几封信寄来吧!今夜是三月十七夜,是我们结婚的第四个满月之期,你记得么?我不知道你此时心中想什么?你知道我此时心中想的是什么?
 
  我昨夜到四点多钟始睡,今天八点钟起来,故疲倦了,要去睡了。窗外的月亮正照着我,可惜你不在这里。”
 
  可见,不管后来胡适跟江冬秀的关系如何,不管他后来一生中有着诸多的“红颜知己”,江冬秀曾经是他“窗外的月亮正照着我,可惜你不在这里”的相思对象。
 
  胡适有他之所爱,然而,这跟他的“无后主义”是不相冲突的。这一点他在生了祖望后所写的《我的儿子》中表达得再清楚不过了:
 
  “我实在不要儿子,儿子自己来了。……但是你既来了,我不能不养你教你,那是我对人道的义务,并不是待你的恩谊,将来你长大时,莫忘了我怎样教训儿子:我要你做一个堂堂的人,不要你做我的孝顺儿子。”
 
骑士风范
 
  结婚生子后的胡适有了家累。然而,就像杜威夫人所洞察的,胡适不会让家事或任何其他事务去妨碍他的事业。在胡适心中确实是“事功第一”,但第一并不等于全部。1921年的中秋节,他曾在日记中写下“行乐尚需及时,何况事功!何况学问!”这就是胡适“及时行乐但不忘事功”的人生哲学的最佳写照。
 
  正由于胡适能及时行乐,又不忘事功,所以他才能在成功之余,有他灿烂的一生。胡适从1917年回国以后,一跃而成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他在中国文化思想界的影响力,一直持续到1930年代。
 
  与此同时,胡适又是一个处世圆通、人见人爱的社交明星。1934年的《中国评论》发表的一篇《胡适小传》形容得很好。这篇小传的作者说,胡适不是一个骑士,却有骑士的风范。他就是有本领让任何人跟他在一起都感到自在。他可以对高傲的人假以辞色,让他们飘飘然,仿如身在云端;他也可以平等地对待笨伯,让他们觉得自己还颇伟大的。
 
  这篇小传的作者是温源宁,他在文章中说:要概括胡适,最贴切的字眼莫过于18世纪所特有的“哲人”。他说胡适就像伏尔泰、霍尔巴赫(“百科全书派”成员之一)、狄德罗、边沁等“哲人”一样:
 
  “他们都既有那么一点儿入世者的气味,也有那么一点儿学者的气息,还有那么一点儿干才的气象,更有那么一点儿哲学家的韵味。他们对宇宙的格局都有自己的定论;他们下笔都充满着干才所特有的乐观与自信;他们分析天地间林林总总的题材,笔调既权威又条理分明。不论对错,他们都有宣扬自己主张的勇气。在这群“哲人”里,胡博士绝对不是敬陪末座的一个。”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