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则徐幼年性急,林父给他讲故事:一判官痛恨不孝。有两人扭来一青年说:“这小子打娘骂娘,该不该罚?”判官盛怒,喝令责打50大板!年轻人屁股被打得血肉模糊。此刻一老太拄杖赶来:“大人快救救我们,有盗贼偷我家的牛,我儿子制止他们,俩强盗反把我儿子捆走啦,我只这么一个孝顺好儿啊!”下面的事情就不用细说了。林则徐直至做了大官,仍不忘其父教导,在书房高悬“制怒”匾,时刻提醒自己:暴怒易致非理性,制怒方能冷思考。
眼下,“无官不贪”是句流行甚广的气话。面对不义,自应义愤填膺。但,这一说法是否合乎逻辑呢?日前央视“寻找最美村官”中如无私奉献个人资产,彻底改变家乡面貌的裴春亮;不怕疾病和失败,拼命带领村民脱贫的王桂兰﹔三十年坚持不懈,把穷山村变成中国上市第一村的王勇……他们不贪一文钱,且把一切全都献给乡亲。前有孔繁森、刘金国、王瑛,近有壮烈牺牲的罗阳、董辉、两位消防警官。倘把这些好人、好官,一棍子打入“无官不贪”,岂非一种“气糊涂”的“扩大化”?你说“天下乌鸦一般黑”,那贪腐之辈会暗自得意洋洋!
笔者全然无意说“十个指头一个指头的问题”那些套话。而是说,问题的焦点在于,许多单位好人、好官还是居多数的,但何以那些祸国殃民、“前仆后继”的蠹虫硕鼠总是诡计多端、层出不穷?对此,中央领导同志不仅一眼洞穿“绝对权力绝对腐败”这一病灶,而且一语道破反腐倡廉的治本之策:“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里”,但编制抓铁有痕、踏石有印的“笼子”自非“一日之功”。
在这一点上,又让我们想起可敬的林则徐,他是个感情炽热的爱国者,也是个冷静犀利的思想者,更是个剑及履及的改革者。1811年,他在翰林院十年接触各地奏章,目睹茫茫九州,民变丛生,朝野上下,贪腐吸毒,极其义愤。但,冷静洞察时弊的他,不仅结晶出“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等精辟警句,更下定决心图谋革新之道。他出任河道总督、江苏巡抚、湖广总督等职18年,绝不与那些“利禄之徒”同流合污,每逢出行便发出传牌:“不许在各驿站索取丝毫,该州县亦不必另雇轿夫迎接。”“所有餐宿公馆,只用家常便饭,不备办酒席。”对“汹汹将变”的灾民,
他反对调兵镇压,而是尽力“救灾放赈”,设“义仓”,兴“贷牛”,极大地缓和了社会矛盾。他力主“河工尤以杜弊为先”、“赋出于田,田资于水,故水利为农田之本,不可失修”,这些破旧立新、兴利除弊之举,凸显出民族英雄林则徐高尚的境界、宽厚的政见、洁白的风骨!
林则徐的思与行,对于进入改革深水区大力“破除四风”、冲击利益藩篱的我们,不是一面亮堂堂的明镜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