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荷塘月色》引文纠谬

(2013-10-28 17:20:57)
标签:

诗作

陆时雍编

黎经诰

查寻

代词

时尚

分类: 知识窗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作之一,也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散文精品,这篇散文也可谓中学教材中的“经典老文”了。但其中的两处引文(南朝梁元帝萧绎《采莲赋》、南朝民歌《西洲曲》)各有一处纰缪之处,兹提出来,加以讨论,妄称纠谬,亦算是吹毛索瘢。
    一、于是妖童媛女《荷塘月色》云:梁元帝《采莲赋》里说得好: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鹢首徐回,兼传羽杯;棹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引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2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11月。)
    朱自清先生引用这段文字以见江南采莲“当时嬉游的光景”(《荷塘月色》语)。但引文“于是妖童媛女”句有可商之处,兹提出来加以校雠。
    溯源查考,朱先生《荷塘月色》文作于1927年7月,原载于同年7月《小说月报》第18卷第7号上。其后,朱先生的一些文集以及中学教材尽皆习焉不察,人云亦云,以讹传讹。
    首先,我们只要翻检几部传世之文献加以对校,即可知道“于是”为非,当为“于时”,如:《艺文类聚》卷八十二(唐·欧阳询撰,汪绍楹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新1版,第1404页)、《汉魏六朝百三家集》卷八十四(明·张溥辑,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八·总集类》)、《御定历代赋汇》卷一百二十二(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八·总集类》)、《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
    卷十五(清·严可均编,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3038页)、《六朝文絜笺注》(清·许梿评选,清·黎经诰注,上海古籍出版社,《续修四库全书·集部·总集类》01611册)。一些常见的文学选本也作“于时”。其次,我们分辨一下“于时”与“于是”。先说“时”和“是”。“时”本为表时间的名词。《说文》云:“时,四时也。”“四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云:“本春、夏、秋、冬之称。引申之为凡岁、月、日、刻之用。”
    “时”又可假借为“是”。《尔雅·释诂》云:“时,是也。”可用于代词。
    “是”本为正直。《说文》云:“是,直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云:“以日为正则曰是。从日正会意。天下之物莫正于日也。”
    虚词“是”是假借字。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云:“是,假借为寔。”《广雅·释言》云:“是,此也。”可用作代词或助词。
    故此,“时”和“是”两者意义显别,但两者作代词时又可通借。
    再看“于时”和“于是”。从语法上解析,“于时”由介词“于”和名词“时”组成的介宾短语。表示动作行为或事情发生、出现的时间。可译为“当时”“其时”“这时候”等。《采莲赋》首四句以描写红莲开篇:“紫茎兮文波,红莲兮芰荷。绿房兮翠盖,素实兮黄螺。”用紫茎、红莲、绿荷、素实四个带有颜色的词语来描写夏水绿波中荷花的茎、莲、叶、实。枝叶蕊实,生机蓬勃,历历在目。同时,这四句也点明“采莲”的时间已到,为后面少男少女出面采莲做好了铺垫。因采莲正当令时,用“于时”引出下文,可谓文理自然,水到而渠成。
    “于是”,由介词“于”和代词“是”组成的介宾短语,但通常虚化为连词,用于连接句子,表示顺承关系。
    “于时”强调时间,而“于是”强调一种状态或者结果。当二者通借作连词时,则意义微殊,只能根据具体的语境作出辨别。
    要之,根据传世文献,词义之别,细绎文意,《采莲赋》当取“于时”恰切。
    二、莲子清如水《荷塘月色》云: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笔者翻检下列诸文献资料,发现“莲子清如水”皆作“莲
    子青如水”:
    《乐府诗集》卷七十二(宋·郭茂倩辑)、《古乐府》卷十(元·左克明撰)、《古诗纪》卷五十三(明·冯惟讷撰)、《古今诗删》卷四(明·李攀龙编)、《石仓历代诗选》卷四(明·曹学佺编)、《古乐苑》卷十五(明·梅鼎祚编)、《古诗镜》卷十七(明·陆时雍编)。一些常见的文学选本也皆作“莲子青如水”。推究朱先生引《西洲曲》致误之由,概当为南朝陈·徐陵所编《玉台新咏》一书。笔者查寻《续修四库全书·集部·总集类》01588册,发现其中《玉台新咏十卷》(南朝陈·徐陵辑,清·吴兆宜注,清·程际盛删补,上海古籍出版社)作“莲子清如水”。
    同样,我们辨析“清”“青”字义之别。“清”,水明澈。与“浊”相对。《说文》云:“清,朖也,澂水之皃。”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云:“朖者,明也。澂而后明,故云澂水之皃。”《玉篇·水部》云:“清,澄也,洁也。”如,《诗·魏风·伐檀》云:“河水清且涟猗。”又,《诗·郑风·溱洧》云:“溱与洧,浏其清矣。”又,三国魏曹植《又赠丁仪王粲》诗:“山岑高无极,泾渭扬浊清。”又,曹植《公宴》诗:“潜鱼跃清波,好鸟鸣高枝。”又,唐孟浩然《宿建德江》诗:“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此外,“清”也指清澈的水。如,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江水二》云:“春冬之时,则素湍緑潭,回清倒影。”又,唐岑参《与鄠县源少府泛渼陂》诗:“清摇县郭动,碧洗云山新。”
    “青”,颜色名。(1)绿色,春季植物叶子的颜色。《尔雅·释器》云:“青谓之葱。”《释名·释采帛》云:“青,生也。象物生时色也。”如,宋苏轼《雨》诗:“青秧发广亩,白水涵孤城。”又,明何景明《咏怀》:“青蕙缘广隰,绿蘅被洲中。”
    (2)深绿色,即青青。如,《诗·郑风·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又,《古诗十九首·青青河畔草》:“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
    此外,“青”还可解作:(3)蓝色。(4)白色。(5)黑色。
    据生活实际,莲子之色始为嫩绿(嵌入莲蓬内为鹅黄),即青色;渐次为深绿色,即青青;最后则为黑色或黑褐色。细绎《西洲曲》诗意,观境可知:时值南塘之秋,莲子已熟,把玩莲子,莲子青青,青如秋水。也就是说,这里的成熟莲子当为深绿色较恰,即莲子之色如秋水般深绿。同时,从修辞“双关”来理解,该句可谓委婉含蓄地表达一个青年女子深深的相思之情,可谓情深意浓。
    倘若取“清”,则句意当为莲子如清水,不成比喻;即使颜色差强,也与时令不侔。
    倘若取“清”,则水清如水,同意反复,不成修辞,语淡情寡,味同嚼蜡。
    倘若取“清”,则与全诗中比喻之句“丹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垂手明如玉”相较,色泽不调,韵味尽失。
    要之,诗作“青”字最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