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有五千多年的建国立都文明史。
由“中”与“国”组成“中国”,以整词出现,较早见于周初。“中国”初义是“中央之城”,即周天子所居京师(洛邑),与“四方”对称。” 初义“京师”的“中国”又有多种引申,主要指诸夏列邦,即黄河中下游这一文明早慧、国家早成的中原地带,居“四夷”之中。西周时,“中国”主要包括宋、卫、晋、齐等中原诸侯国,此义的“中国”后来在地域上不断向四周拓展。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讲,天地之中就是中国,或者说孕育了中国。
受居中为尊的观念影响,中国古代统治者很早就将“中”作为治国理政的一个重要理念。孔子所谓的“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就反映出古人居中为尊的观念,强调为政以德才能像北辰一样居于中心位置。
老子所著的《道德经》是道学经典,“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和“冲气以为和”是其第一要义。在道家看来,“中”即为“度”,要知止知足,行为要有节制限度,治国应该爱惜民财。《道德经》曰:“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意思是,甚即贪淫声色,奢即糜烂生活,泰即豪华宫馆。抛掉此三者,天下就风清政廉,社会自然太平。
儒学的创始人孔子,在《论语》里首次把“中”与“庸”连为词组,提出了“中庸”的概念,认为“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宋代理学家程颐给“中庸”下的定义是 :“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强调不偏不倚的“中”是永恒不变的定理。孔子的嫡孙子思作《中庸》,集中论述“中”的哲理,指出:“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意思是要大力推广中和之道,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各种关系,以求化解矛盾,消除冲突,协调发展。
东汉末年传入中国的佛教,经过印度龙树祖师的“中观论”和六祖慧能“坛经”的“中”化,融成了完全中国化的大乘禅宗。它的核心观念是“中道”。虽然佛学各派对“中道”的解释不尽相同,但都把它当作教派的最高真理,与真如、佛性并提。
“中和”理念强调事物对立面的统一与平衡、复杂多样事物之间的统一与融合,认为由“中”而致“和”是万事万物生存发展的源泉。要“中和”,关键是“无过犹不及”,恰到好处,把握住度;要“时中”,因地制宜,与时俱进;要“和而不同”,多元一统。
以人为本是中和理念的根基。正如《左传》上说:“民受天地之中以生,所谓命也。”孔子曰:“仁者人也。”中和理念所体现的主旨,是他人至上,包容诚信、公平正义;追求的目标就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数千年来,中和这一主旨和追求,已经沉淀为世世代代中国人的文化基因,成了思想和言行的主导。建筑学上的中轴对称,中医养生的阴阳平衡,音乐美学的声韵谐和,为人处世的宽厚包容等,无不闪烁着中和的魅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