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宅”现象的危害性
(2013-09-25 16:25:10)
标签:
陌生人坏人野孩子观念朋友时尚 |
分类: 散文随笔 |
适度“宅”能休养身心,但长期不与现实社会接触会影响性格或行为模式。轻者无法正确评价自己,变得自卑或自负,性格内向、偏激,生活态度消极,不爱交流。重者出现社会退缩、情感淡漠等社会功能损害症状,患上社交障碍、焦虑症、抑郁症等。更有甚者出现少语少动,或自言、自语、自笑,把自己关在屋里发呆,对家人漠不关心,患上精神分裂症。
“宅”族的心理成因有社会文化转型为陌生人社会、社会信任度下降、电子产品依赖、以自我为中心的生活方式等。出于安全考虑和成绩至上观念,不少家长没意识到“宅”现象的危害性,甚至表扬孩子不出去乱跑,比“野孩子”文静。这种正向强化让不少成绩好、爱看书的孩子也加入“宅”族。
青少年逆反心理强,简单说教往往适得其反。家长不妨做好榜样,与邻居、朋友多交流、多串门,鼓励孩子外出运动,同时教会孩子如何辨别好人坏人。青少年应“宅”而有收获,比如上网结识有同样爱好的朋友,也可拓展兴趣,如读书、绘画等。还要“宅”得健康,保证饮食规律,睡眠充足。如果出现心理障碍,一定要及时寻求心理专家的帮助。
前一篇:生活小常识:牙膏的他用
后一篇:老年,烦而不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