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很多感觉是很奇妙的。
岳飞的《满江红》经常浮现在我的脑海中:“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这首千古传诵的爱国名篇,是何等的淡泊高迈与激烈壮阔!
我曾读到一篇台湾作家白先勇的文章说,其父亲作为国民党的将领,在抗战前线一直唱着岳飞的《满江红》转战南北。我惊喜不已,翻阅不少资料发现,抗战时期,在《义勇军进行曲》诞生之前,《满江红》曾被无数热血男儿高声传唱,激励着抗日英雄浴血奋战,在白山黑水之间书写下报国的壮烈,在转战南北的征途中诠释着中华民族的气节。它恰如一首穿越历史时空的军歌,回荡在今天,回荡在我们心中。
可惜岳飞想象不到这般情景,不然怎会“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历史翻过崭新一页,给了他一个欣慰的回复:弦断音犹在,大义励后人。900年来,岳飞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他的不朽词作已成为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成为凝聚和鼓舞人民同仇敌忾的一面旗帜。
毫无疑问,岳飞的《满江红》是军旅诗词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其实,在这个宝库中,还有众多的明珠,它们以其深沉内敛的表现方式,闪耀出强烈的血性、金属气质和旗帜色彩,激励着一茬茬官兵弘扬爱国精神、激发战斗意志。从这个意义上说,那些历代为军旅诗词宝库增添重彩的人们,以及他们笔下的英雄,生命之弦虽断,精神光芒永存,一样是“弦断音犹在”!
(戚平然)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