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初这几十年
(2013-07-22 09:27:19)
标签:
治国方略
方法
不上
人们
儒家
杂谈
|
分类:
散文随笔
|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汉朝(东汉和西汉)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后世流传的“汉唐盛世”、“大汉雄风”等说法,就是对汉朝特别是汉初(这里指从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至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即位这段时间)历史地位和影响的肯定。近年来,随着有关影视剧的播出,关于汉初这几十年的历史受到人们的关注。但是,影视剧毕竟不是历史。那么,汉初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历史时期呢?
秦朝末年,天下大乱。刘邦领导的汉军战胜了项羽率领的楚军,夺得天下,建立汉朝。刘邦得天下以后,陆贾就经常向刘邦提倡儒学。《汉书·陆贾传》记载:
“贾时时前说称《诗》《书》。高帝骂之曰:‘乃公居马上得之,安事《诗》《书》!’贾曰:‘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乎?且汤、武逆取而以顺守之,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昔者吴王夫差、智伯极武而亡,秦任刑法不变,卒灭赵氏。乡(向)使秦以并天下,行仁义,法先圣,陛下安得而有之?’”
刘邦认为,居马上打天下,用不着儒家的《诗》《书》。陆贾提出:骑在马上打天下,难道也可以骑在马上治天下?战争是对付政治集团的敌对势力,是你死我活的敌我矛盾,需要武装实力,用战争解决问题。打天下是这样的,这叫“逆取”。得江山以后,面对的是人民大众,需要文治来“顺守”。商汤与周武王都是用逆取的方法打天下、得江山,以后就用文的方法顺守,他们的江山才得以长久。吴王夫差与智伯专门使用武力,亡国了。秦朝任刑法不变,也亡国了。假使秦统一天下以后,实行仁义,继承先圣,那么秦的江山就稳固了,那您怎么可能得天下?这就是说,打天下用武力,治天下要用文化。
得江山之前与之后,战略要有所变化,用现代语言来说,就是社会要转轨。就是要用正确的态度对待人民,不能用对待敌人的办法对付人民。这是需要根本转变的。只有这种改变,才能维持长治久安。刘邦在陆贾的劝谏下,改变治国方略,用文治的方法治理天下。
汉朝建立以后,如何治理天下,秦亡的教训似乎更有参考价值,也更受重视。秦亡的教训是什么呢?汉朝政治家、思想家深入探讨了这个问题。兹略列几项原因如下:一、秦行繁法严刑,“百姓怨望而海内畔”。二、秦多忌讳之禁。天下之士倾耳而听,重足而立,钳口而不言,天下已乱,奸不上闻。三、得天下以后,仍然讲究实力,不施仁义。四、赋敛无度,天下多事。修栈道,筑长城,建阿房宫,起郦山墓。劳民伤财,百姓穷困,奸伪并起,自公卿以下至于众庶,人怀自危之心。按这些说法,汉朝为了避免灭亡,就要简化刑法,倾听群众意见,发展文化,实施仁义,减少工程,无为而治。
战国末期的黄老道家提倡“无为而治”,汉初受其影响。萧何规定了规矩,曹参照着办,人称“萧规曹随”。这是政治家所谓的“无为而治”。在学者中也有这种理论,如司马谈对儒、墨、法、阴阳、名五家都有所批评,唯独对道家没有批评,认为他们能够吸纳各家优点,随时变化,适应社会,作出正确决策,用的功夫少,成效却比较高。汉初,黄老思想占相对优势。儒学也在起作用,只是没有占上风。
汉初这几十年,先是刘邦建立汉朝,至汉文帝即位时,汉朝才进入社会稳定的轨道,比较重视休养生息,发展经济,勤政爱民,节约开支。《论语·子路篇》载:“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后人将这段话中孔子提出的“庶”、“富”、“教”归纳为“富而后教”的思想。综合来看,汉初这几十年正好是孔子所说的三个阶段:一、先建立安定的社会秩序,人口增加,安居乐业;二、让人民富起来;三、对人民进行教育。按现代的说法,就是安定社会、发展经济、提高文化。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