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守住诗意栖息的最后家园

(2013-06-29 06:34:56)
分类: 东西南北

“竹篱茅屋趁溪斜,春入山村处处花。”苏东坡笔下的诗意景致,描绘的是我们祖先代代沿袭的生活环境,也是我们美好记忆传承的精神家园。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这些饱经沧桑的古老村落正在迅速消失。如何让传统村落以及依附于其上的民间文化得以保存和传承?如何在城镇化的进程中寻找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平衡点?都成为当今亟需破解的难题。

青山翠竹、粉墙黛瓦,牧笛山歌、蛙声蝉鸣……,这些传统村落中农耕文明的恬美情境,是祖先遗馈给我们的一笔丰厚精神遗产。然而,在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古老的村落正在迅速消失。据民政部统计,2002年,我国尚有自然村落363万个,至2012年已锐减至271万个,10年间消失约90万个,平均每天消失约300个。

城镇化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但是,我们也有必要对曾经的文明加以传承和梳理,不能让一个民族失去对往日的文化记忆。

我国的古村落是遵循中国传统“天人合一”观念的居住方式,是我们祖先长期适应自然、利用自然的见证。它如同一部历史教科书,记录和镌刻着民族的文化基因和历史记忆。古村落不仅仅是一个地点和空间,它还保存着年轮的印痕和光阴的故事。保护古村落,绝非被动地对抗岁月的磨蚀,而应更加注重对其人文生命的挖掘与扬弃。梁漱溟先生曾说过:中国新文化的嫩芽绝不会凭空萌生,它离不开那些虽已衰老却还蕴含生机的老根——乡村。

古村落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体,有自己的外形和内核、精神和灵魂。完整的古村落不仅包括民宅建筑、桥梁、祠堂、古戏台等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还应包括与之密切关联的各种民俗、生产生活方式、婚丧嫁娶、民间信仰崇拜、民间艺术等口头的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解古村落就可以理解中国文化的民族密码和历史细节,读懂古村落就可以读懂民间文化的百科全书。中国文化遗产的丰富性留存在古村落里,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华闪烁在古村落里,中国文化的多样性散落在古村落里,中国民间文化的独特魅力汇聚在古村落里,中华文化的根脉深扎在古村落里。中国最大的物质遗产是万里长城,最大的非遗是春节,最大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古村落。

古村落是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综合体,是另一类文化遗产。我们之所以把它归为另一类,其原因就在于这是一类过去没有在学术理论中专门涉及的遗产类别。联合国确定的文化遗产理念分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两大类,而古村落则不同,我们要保护的不仅是物化的遗产形式,比如村落的建筑,同时还要保护非物质的遗产,比如那些活态的文化样式。更为重要和特别的是,这些村落至今还在生长着、发展着。村里的建筑还可能会改造、修整,村里的人们在传承文化的同时还在与时俱进地创造着活态的文化。因而,古村落成为一个物质与非物质的完美结合,不仅蕴含历史,而且面向未来。

有鉴于此,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国家文物局等于2012年4月启动了有关全国传统村落的摸底调查工作,并于同年9月29日发布了全国传统村落调查结果。结果显示,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登记上报了11567个村落信息,登记上报1000个以上的省有云南、山西和贵州,占登记上报总数的31.8%。此外,有16个省级行政区分别登记上报了300个以上传统村落,共计10259个,占登记上报总数的88.7%。这说明各地增强了对古村落保护的意识,并采取了积极的行动。2013年初,住建部等正式公布了《传统村落评价认定指标体系(试行)》,北京市房山区南窖乡水峪村等648个村落入选第一批传统村落推荐名单,标志着古村落保护进入到新的阶段。以往的研究中“古村落”、“古民居”、“乡土建筑”、“乡土文化”等多种提法,统一为“传统村落”的新理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